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2
摘要:本文分析当下铁路沿线风貌管控主要存在的难点,在区域全面调研、空间精准划分、要素分类管控、过程长效把控等方面探索和梳理铁路沿线风貌管控技术路径,并结合《海南省环岛高铁沿线稳步提升景观风貌技术导则》的编制和落实实践过程,从理论框架、实施理念、经验总结等方面入手,以期为更多地区高铁沿线风貌管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沿线;风貌管控;海南环岛高铁
0 引言
针对高铁沿线逐步显现的环境问题,中央及地方政府已颁布多项政策进行调控与监管。2021年,国家铁路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强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实施存量隐患集中治理销号行动”、“完善护路联防和‘双段长’工作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推动长效机制建立与铁路安全隐患消除。全国诸多城市提出以高标准整治高铁沿线环境。海南环岛高铁是世界首条环岛高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展环岛高铁沿线风貌提升工作。
1 铁路沿线风貌管控存在的难点
我国铁路网密布,运营里程长,覆盖范围广,沿线风貌丰富而复杂,管控部门和单位众多,管控主要存在管控内容繁杂和管控系统复合型强两方面难点。
1.1管控内容繁杂
我国铁路跨越多重气候及地形地貌类型,线路途径沿线风貌包括山、水、林、田、江、海、路、村、城等众多要素,管控过程中往往难以被全面覆盖。一是要素管控过程中,容易造成各要素管控深度不足、管控内容空泛笼统、缺乏量化描述与具体引导等问题,导致各环节执行过程难以准确把握管控实施方向,实际管控成效较难达成;二是管控范围的划分难度大,主要表现为各部门缺乏与现场贴合的统一矢量数据和各地区责任分工方式不统一两方面;三是难以形成全过程衔接紧密的管控规划方案,前期调研范围广、难度大,不同城市需要根据形象定位不一致,既需要形成全域统筹规划,又需要风貌管控内容充分整合高铁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问题。
1.2 管控系统复合型强
铁路沿线风貌管控的责任单位包含各级政府以及铁路相关部门,且不同地区政府各部门之间权责分配存在差异化,高铁沿线风貌管控需要住建、铁路、交通、园林、执法等多部门和多地方单位共同完成,不同地区参与管控的人员调配也不一致,资金状况同样不尽相同,风貌管控任务往往阻力较大。如何建立起针对管控系统复合型强特点的管控机制,达到清晰责任分配、不增加各部门和单位冗余的工作、对地方特殊性有包容性、适应不同地方特色的统一而具有弹性的考核机制成为难点。
2 铁路沿线风貌管控技术路径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铁路沿线风貌管控是对该目标的高度响应。建立在区域全面调研、空间精准划分、要素分类管控、过程长效把控的基础上,提出系统性高铁沿线风貌管控的路径。
2.1 区域全面调研
区域全面调研是铁路沿线风貌管控路径的基础,实现风貌管控与现状环境、现有政策间的有效衔接。调研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综合分析调研对象,通过多元化成果指导风貌管控:(1)调研对象包括管控范围内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历史文化、经济产业、人口就业、旅游资源、区位交通等;(2)调研方式包括实地考察法、GIS空间数据系统分析法、地方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组织专业技术交流等;(3)调研成果类别包括文字数据(史志资料、研究报告、新闻报道、政府公示等)、图片影像(遥感图、航空影像等)、相关规划(多规合一、上位规划等)、相关意见。
2.2 空间精准划分
对铁路沿线风貌空间进行精准划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依据。划分结果原则上要求全覆盖无疏漏、权责结构匹配、易于后续实施管理。划分方式包括横向区段划分、纵向视域划分及空间类型划分三方面。
一是横向区段划分,划分界线应具备识别性强且避免歧义的特点,可将行政边界、道路桥梁、河流湖泊、地形地貌等具有物理界线的要素作为依据,当多要素存在重合关系时,通过确立要素参照等级确立界线。行政边界一般同行政区域管理划分界线,界线统一且明确;道路桥梁等建设工程矢量数据位置确定且边界清晰;河流湖泊等自然水系位置明显,有矢量数据支撑,但其边界受气候及人为等因素影响较大;地形地貌等区域界线较模糊。由此,确立横向区段划分优先级为:行政边界>道路桥梁>河流湖泊>地形地貌等。
二是纵向视域划分,根据高速行驶、临进站前减速和进站停留的特点,采用静态视域、动态视域进行划分。在动态视域中,观感与速度密切相关,速度变快后视觉焦点变远,视觉反应相对迟缓,可依据最短视距、地标最佳视距、绿化间距等指标对相关风貌要素进行量化管控。在静态视域中,不同视距可以引发不同观感。根据环境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眼在500米范围内不同距离下的视距清晰范围,据此设定沿线主要管控范围;对于进站停留区域,划分为站内空间和站前广场空间。
2.3 要素分类管控
风貌管控要素可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类。基础性管控分为建筑、设施、绿化、卫生等四类:要求沿线建筑应无违法搭建,立面清洁、协调,展现良好的城乡形象;设施要求安全规范,整洁美观,无破损斑驳;绿化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及适地适树原则,提高绿化覆盖率,清除风倒隐患树木;卫生要求沿线干净整洁,无“脏、乱、差”、无黑臭水体、无撂荒地、无黄土裸露等。发展性管控包括主题定位、沿线提升以及节点打造等内容:准确定位各分段主题形象,言简意赅且突出特点;沿线提升要求通过立面改造、控制天际线、营造大地景观等手段,彰显高铁沿线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提炼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元素,对站前广场、站内走廊等节点进行重点打造。
2.4 过程长效把控
为加强高铁沿线风貌管控与法定规划的衔接,提高其引导性与落地性,建议推动完善相关管控机制,形成“实施管控—监督反馈—实施调整”的良性循环。第一、权责结构,要求清晰划分参与主体责任与义务,精准安排任务并合理分配时间;第二、监督制度,要求控制底线、统一方向,可通过实地调研、定期抽查等方式实时督促实施进度及效果;第三、奖惩制度,一般以合理的奖补政策激励风貌管控任务推进,同时以适当的约束条件进行限制;第四、反馈机制,可结合鼓励信访、督查自查、评分评比等方式,收集各方意见并促进交流。
3 《海南省环岛高铁沿线稳步提升景观风貌技术导则》实践
近年来,海南省全面推动建设海南特色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岛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海南环岛高铁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城市发展方面,海南环岛高铁作为世界首条环岛高铁,跨越沿海12个市县,促进产业联动与经济发展;生态自然方面,海南环岛高铁全长653.3千米,整体位于热带滨海地区,穿越丰富的地形地貌,是展示海南特色自然生态的重要窗口。因此,海南环岛高铁面临的问题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其沿线风貌管控的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3.1 以“全要素,全方位”为标准,开展区域全面调研
海南岛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岛屿,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部为最高峰五指山,向滨海逐渐过渡为丘陵、台地、阶地及平原等,且具有河流、海湾、湿地等水系景观。受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影响,海南岛光照雨水充沛,季节长夏无冬,台风频繁,多发于每年6-10月。丰富的地形地貌与自然气候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南洋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于此。《导则》归纳整理海南环岛高铁沿线12个市县自然人文资源。
3.2 以“不疏漏,不重叠”为原则,实现空间精准划分
《导则》将环岛高铁沿线空间划分为北部滨海平原段、东部滨海平原段、南部低山丘陵段、西部低山丘陵段。其中北部滨海平原段包括海口、儋州、澄迈及临高四个市县;东部滨海平原段包括文昌、琼海及万宁;南部低山丘陵段包括三亚、陵水及乐东;西部低山丘陵段包括东方、昌江。同时,以列车速度为依据,将空间划分为低速段与高速段,其中低速段列车运行速度不高于80Km/h,一般为高铁进出站段10Km范围。综合考虑视觉特性及实施难度,《导则》规定环岛高铁沿线两侧500米之间为风貌管控范围,其中沿线两侧200米之间、进出站段2000米范围为重点管控范围。高铁沿线空间划分为站前广场、客站站房与站外空间,其中站前广场具有重要的城市广场功能、商业服务功能与交通枢纽功能,因此除进行景观美化,更应满足游客换乘需求、宣传城市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客站站房指站内负责客运业务的建筑,主要由进出站集散厅、候梯厅、售票厅与附属用房等组成,包含站台、地道、雨棚及天桥等构筑物,是塑造城市印象的重要门户;站外空间划分为铁路红线内区域及市县管辖区域等,以保障安全与景观美化为主。
3.3 以“重特色,重更新”为要求,定位空间具体设计
3.3.1 基础性管控
《导则》要求各市县从建筑、设施、绿化与卫生等四个方面对高铁沿线空间进行基础性管控,并针对不同管控内容提出了具体管控措施(表1)。
类型 | 管控措施 | 管控内容 |
建筑 | 拆除 | 违法搭建的建(构)筑物、残破建筑、废弃建筑、残墙断壁等;堆场、加工维修、采石场等站点 |
遮挡 | 不协调的建(构)筑物、难整治的裸房及设施杂乱的工厂区、搅拌站、仓库区 | |
清洗粉刷 | 表面脏污建筑 | |
保护修缮 | 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建筑 | |
改造 | 民房屋面铁棚搭盖、蓝色彩钢板顶棚 | |
设施 | 拆除 | 违法广告设施;废弃线杆、废弃标识牌 |
加固 | 防尘、防护网(布)、隔声板或防护绿化带、裸露山体坡面 | |
清理 | 进出隧道侧壁和桥墩侧面、视线可及的道路以及桥梁等设施、违法广告及标语 | |
更换 | 老化、失效公用设施和功能照明设施 | |
绿化 | 复绿 | 黄土裸露及地面硬化区域、闲置地、护坡;沿线绿化带断档、缺株、死株路段 |
清理 | 紧靠铁路、严重威胁铁路运行安全的树木、对可能存在风倒等安全隐患的树木 | |
修剪 | 遮挡良好景观视线的乔灌木 | |
卫生 | 垃圾治理 | 清理杂物和废弃物料、建筑物料、渣土堆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品废料、河塘漂浮物、露天粪坑、污水坑及“白色污染”等轻飘物品;完善高铁沿线环卫收转运设施建设,应按照标准合理设置垃圾收转运设施,提高收储运能力。 |
空气治理 | 落实整治高铁沿线范围内出现的“小散乱污”、田间焚烧秸秆、工厂烟尘等空气污染现象,并加强管理。 | |
水体治理 | 加强高铁沿线黑臭水体治理,加快高铁沿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高铁沿线工业及生活污水应接入公共污水管网。 |
表1 环岛高铁沿线资源归纳
3.3.2发展性管控
首先,以环岛高铁沿线各市县资源为依据,通过“整体打造,统筹设计”,定位不同区段风貌管控主题。其次,针对环岛高铁沿线景观风貌,《导则》提出“两带交互,各具特色”的管控策略,其中“两带”指热带植被景观带与热带城乡风貌带。热带植被景观带方面,通过维护生态本底,充分依托地区特有自然资源,如农田、湿地、河流等,构建大地景观;选用本土热带果木、开花树种等进行林相改造,形成以生态本底为“基质”、以环岛高铁两侧线装绿地为“纽带”、以景观节点为“亮点”的生态廊道,打造“四季花草相依,一路一景一画”的热带植被景观带。热带城乡风貌带方面,沿线村镇空间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加强引导区域内业态调整,以及建筑风貌调整;重点控制进出站及门户处节点景观风貌,营造区域整体形象。充分挖掘并提炼海洋文化、黎苗族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海南本土文化元素,并通过建构旅游吸引物、协调建筑色彩、优化外立面设计、鼓励垂直绿化等方式,打造热带城乡风貌带。最后,进行节点打造,重点打造高铁站点,实现“一站一景,节点串联”的实施效果,站台内墙可采用垂直绿化、摆花等进行美化彩化,或通过墙面彩绘、喷涂凸显市县自然风貌与民俗风情,以提高辨识度,吸引旅客到访、驻足;站内走廊可结合地域文化进行装饰提升,利用广告展位展示特色美食文化、特色景点文化、地方产业文化,形成特色文化通廊;站前广场围绕“景观性、功能性、展示性”三个要点进行管控。
3.4以“明责任,高效率”为指导,制定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分解管控任务,按时按量完成管控工作;二是落实日常巡查,定期巡查、收集问题、反馈问题,实行常态化管理和整治;三是实行问题销号,采用“车上看观感,车下找原因”的方法,依据“有图、有表、有文字描述、有视频、有整改措施”的“五有”问题标准统计台帐,严格执行问题销号制度,形成“问题发现、移交、整改、验收”的闭环。
4 结语与展望
我国已建成规模庞大的铁路网,又正值高铁繁荣时期,在铁路硬实力已为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上,关注铁路沿线风貌等软实力同样非常重要。探索铁路沿线风貌管控路径,是长效维护铁路沿线生态环境的必要保障,也是充分展现沿线地域特色与人文魅力的必然要求,经过本文的相关研究,以期在铁路沿线风貌管控实际落实中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罗评, 万雯洋, 李超, 等. 文化转译视角下的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景观优化策略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2(12): 77-83.
[2]熊广忠. 公路美学概论[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