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研究

王宇

东辽县金洲乡中心小学校 吉林省东辽县 136600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增进数学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围绕“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进行简要分析,旨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解决数学问题 能力培养

一、定 义 理 解

基于2011年课程标准,大多研究者从以下几方面定义或研究数学关键能力。数学关键能力是指经历数学知识的学习积累内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运用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认知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数学能力由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统计推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成。其中问题解决能力包括数学联结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学生除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具备“数学化”的分析能力,能用数学的眼光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学生在经历“猜想——探索——验证——运用”的过程中,经历问题的探究及解决全过程。在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是从数学的角度研究者解读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虽然是基于2011年课标来理解的,但是在近几年的教研导向中,这样的解读和研究内容是有价值的。

二、存 在 的 问 题

数学问题解决本身以及其关联的内容很多,是一个很大的模型,所以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大部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不理解问题情境,对数学问题的本质把握不够;从问题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不全有的获取数学信息的时候还会出现顺序不清或者顺序颠倒的现象;部分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方法虽然正确但是计算出错;不会进行验证。

三、 培养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策略研究

数学家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既然数学的心脏是问题,那顺理成章,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就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那如何进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因此,不论是教科书里,还是练习题中的问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走进情景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我们的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活动,但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在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创造性、有发展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不要一味的按部就班,当然,更不能脱离教材。

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有一对夫妇有3个儿子,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这对夫妇准备将自家的3块地分给儿子,计划分给大儿子的是一块长方形土地,计划分给二儿子的是一块正方形土地,而小儿子即将得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教师边讲边出示3块土地的样图,并告诉学生:“在这对夫妇告诉自己的孩子土地分割的情况后,小儿子哭了,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划分不公平,分给他的田块最小。”教师将平行四边形土地圈出来后向学生问道,“你觉得这对夫妇的方法是否公平,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有学生认为公平,也有学生认为不公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求出这几块地的面积,然后将其进行比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更愿意积极探索新知。

可见,在教授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可以催生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以往的机械灌输相比,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改变例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我知道我们班孩子很喜欢上体育课,因此,根据他们的喜好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我们每个周有3节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然后我问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立刻有孩子举起手说,”每个周能有多长时间在操场上体育?”马上又有人说”目前第8个周结束,我们已经上了几节体育课?”很快一个孩子说"这个周结束,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的体育课?"就这样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不但培养了孩子提出问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驱使他们自主参与探究新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及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等等。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总之,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新观点,并学以致用,提升学习成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出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他们掌握解题的步骤、方法、技巧,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王宇(1995.09—),女,汉族,吉林辽源人,本科学历,辽源市东辽县金洲乡中心小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