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文化融入系统认知与道路选择,共推驻镇帮镇扶村乡村振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让群众文化融入系统认知与道路选择,共推驻镇帮镇扶村乡村振兴

吴鹏

韶关市武江区文化馆 广东韶关 512000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平衡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各地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提高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效,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从基层入手,巩固脱贫成果、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利益联结、发挥集体经济,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经济发展;群众文化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各地积极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但部分地区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尚待提升,为解决问题,基层干部既要厘清乡村振兴战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群众文化工作之间的联系,又要将群众文化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有机融合。

1 乡村振兴战略之系统认识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社会文化进步以及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强调通过创新机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1]。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注重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之群众文化

2.1强化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培训与支持

为全面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各村镇应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宣传队伍的作用,积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培训活动,积极建设当地的群众文化队伍人才,以此充分激发村镇文化活力。

2.2落实群众文化良性组织建设

为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群众文化工作,各村镇应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稳固基层文化阵地、全面落实群众文化良性组织建设。以新颖的形式建设群众文化良性组织,全面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质量、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2.3乡村振兴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经济的发展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能够建设文化设施、支持文化创作等。乡村环境的改善有助于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2.4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群众文化可以发挥多方面作用

通过文化活动可以提升村民的素质和技能,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带动乡村经济增长,实现产业振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传承了文化,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群众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文化团队、文化宣传员、文化志愿者、文化服务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为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注入动力,将群众文化与传统节日相融合,组织具有本地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周边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扩大本村对外影响力,以此发掘村民及村集体潜在的经济活力,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现群众经济收入及文化素养、生活品质的持续双提升,最大限度上提升群众经济收入,同时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3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之道路选择

3.1 深入基层排忧解难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之所以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解决乡村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发展问题,关键在于驻镇扶村干部能够成为村镇和上级政府之间的桥梁,单位与基层之间的桥梁,加快上下级信息流通,强化上级政策在基层的执行力,同时也能提高基层诉求传递至上层、解决基层诉求的速度[2]。形成这一基本链条的关键在于驻镇帮镇扶村干部要切实下到基层,了解基层人民“急难愁盼”,集中力量办实事。

一方面,驻镇扶村干部要着眼于大战略,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现代化农业、拓宽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乡镇基础设施水平作为大方向,以自身行为统筹规划升级战略,与乡镇、村委及基层干部、专业人员形成合力,将上级要求以行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驻镇扶村干部要成为基层人民诉求的“传话筒”,多与基层沟通,了解基层人民面临的难点,挖掘关键问题,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公共服务、人才引进、技术升级等方面,着手解决基层问题,向上传递基层诉求,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进而形成双向信息共享互通机制。

3.2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农业科技水平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潜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为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需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坚持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以上层规划和基层农技推广作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抓手,以农业科技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在基层农技推广方面,选定一批先进、简便、适用性强的良种良法,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下乡开展培训,并由农业与科技部门带头组织蔬菜种植相关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加工技术培训,率先培育一批乡村农业精英队伍,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乡村农业精英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形成村内农民互助互利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农带农”,全方面强化农民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

3.3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以地方品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关键是要想农民所想、谋农民所求,应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创造更多增收空间,同时也要将农业企业作为联结政府与农民的桥梁。以“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原则,整合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一来可借助我市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谋求更高经济利益;二来可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流转聘用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为核心,带动基地升级设备、改善技术,由基地联结农户,企业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超目标产量部分约定分成,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3],公司、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农民利益、强化农产品增值,该模式也有助于提高我市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

此外,构建农文旅利益联结机制,以文旅带动农业发展,推动农户开发宅基地,建立旅游特色村、旅游特色镇,围绕本地农业特色产品、特色民宿和特色景点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农业体验式旅游项目,对外营造农业文旅名片,吸引更多游客体验当地特色、购买特色农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多创收路径。

3.4 发挥集体经济价值

目前,韶关市已经建立了“强镇富村公司”集体经济模式,截至2023年8月,已经形成强镇富村公司全覆盖,带动了超千个村集体获得十万元以上收入,同时也为村集体注入资金,村集体筹资股本资金入股强镇富村公司,整体发展较为良好,未来仍需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的价值,加速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镇村共富、落实乡村振兴。

一方面,调动集体土地价值,以政策为引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农文旅相融合的自然旅游景观,为村集体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以正式性规范推动土地资产“活起来”,调动村集体土地活力、提高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带领村民将土地资产转化为经济利益,壮大集体经济;将冗余耕地划分至村集体管理范围内,优先提供给乡镇经济发展项目使用,为村集体提供更多的非农经济来源;盘活闲置资源,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用于乡村旅游发展,出租宅基地、建立农家乐项目等方式亦可创造村集体经济收益,间接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吸引企业入驻,进行招商引资,抓住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优势,规划市场、土地面积最大化利用,并补足当地产业短板,积极培养乡村人才干部,由乡村人才干部发挥自身经验与能力,带领村民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产业增收,缩小贫富差异,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未来我市将在现有战略规划基础上,结合当地城乡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及集体经济模式,以上级政策为方针、驻镇驻村干部为桥梁、基层诉求为导向,充分落实“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原则,完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体系。同时,与群众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镇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课题组.驻镇帮镇扶村——广东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 2023(9):16-19.

[2]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为全省乡村振兴 驻镇帮镇扶村行动提供科技支撑[J]. 广东科技, 2022, 31 (10):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