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联合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特征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1
/ 2

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联合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特征总结

李丽华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目的:研究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联合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疗效,并总结患儿的放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病例为研究对象,患儿所开展的放射影像学检查。并于随机分组路径下将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观察组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联合治疗。总结患儿的放射影像学特征,并对比两组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治疗前后的套叠深度评分。结果:小儿难复性肠套叠在B超、CT、MRI检查下均表现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观察组患儿肠套叠整复成功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2%(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套叠深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通过B超、CT、MRI检查下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总结可提高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临床诊断率,且通过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放射影像学特征

肠套叠是以一段肠管套入相连肠管肠腔内为主要特征,以肠血运障碍、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坏死等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常见急腹症[1]。临床上,小儿肠套叠病情进展快、躯体症状严重,及时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病例为研究对象,在探讨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联合治疗效果的同时,总结了难复性肠套叠患儿的放射影像学特征,以期完善疾病诊疗体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病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经首次空气灌肠整复失败肠套叠患儿;(2)复位前均行腹部超声检查,可见同心圆征,诊断为肠套叠[2];(3)知情同意;(4)病例资料全面、真实;排除标准:(1)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器质性病变;(2)发病时间超过 48h;(3)存在重度脱水、休克、明显肠梗阻、腹膜炎、肠坏死征象的患儿;(4)小肠套叠患儿;(5)使用了禁止合用的其它治疗或药物等,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定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及流程,将本组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2.54±0.42)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2.48±0.3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信息予以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放射影像学检查

    本组100例患儿所开展的放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腹部X 线检查、钡餐透视、B 超检查、CT 检查及MRI检查。

1.2.2治疗

对照组50例患者行单纯的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即于 X 线透视下,使用自动遥控灌肠机进行肠套整复术。首先,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山莨菪碱。患儿仰卧位,Floy 管插入肛门深3~5cm,气囊注气后连接灌肠机。先用 5~7kPa 低压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确诊肠套存在及其位置。根据患儿年龄、肠套时间等情况选择压力进行整复,压力控制在 8~15kPa,先小后大,在 X 线透视下观察肠套杯口退缩情况。肿块退缩至小肠内消失,气体大量进入小肠后即终止注气。观察套叠部位情况,如见肿块变小消失,直到小肠充气后停止空气灌肠,表明复位成功。术后再次行立位腹部透视观察是否有膈下游离气体,若空气灌肠整复失败则送外科手术治疗。

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手法按摩。若肠套部位在回盲部或升结肠停滞不前,且加大压力至 15kPa 仍不能复位,以腹部手法按摩复位。患儿排气后套叠肿块在呼气状态下(腹压下降时)顺肠管的方向进行按摩,如此数分钟后再次充气,观察套叠部位情况。

1.3观察指标

1.3.1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放射影像学特征

根据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归纳影像学特征表现。

1.3.2整复成功率

评价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整复成功率。整复成功标准为:套叠部位消失,大量气体进入回肠,临床症状消失,X 线下患儿腹部肠道结构恢复正常[3]

1.3.3套叠深度评分

    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采用空气灌肠套叠头深度评分法评价患儿术前套叠深度情况,总分1-4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套叠越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计量数据记为百分比(n/%)、标准差(),2 、t检验, P<0.05提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放射影像学特征

   经影像学特征总结,小儿难复性肠套叠X 线检查、钡餐透视下多无可靠征象,而B超、CT、MRI检查下均表现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具体见表1:

小儿难复性肠套叠放射影像学特征表现

影像学检查

特征表现

X 线检查、钡餐透视

多无可靠征象

B超

横断面可探及假肾征、同心圆征及靶环征,纵断面探及多层管状结构,即双重“三明治”征

CT

具有三层同心圆环的软组织影

MRI

表现为套叠近端肠管明显扩张、积气、积气及气-液平面,套叠肠管区可见同心圆状长/短 T1 长/等 T2 软组织肿块信号

2.2整复成功率

经统计,对照组整复成功率为72%(36/50),观察组整复成功率为90%(45/50)。观察组患儿肠套叠整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2=8.153,P=0.003)。

2.3套叠深度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儿套叠深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套叠深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套叠深度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50

3.22±0.45

2.11±0.35

观察组

50

3.14±0.43

1.13±0.36

t

1.242

9.653

P

0.672

0.004

3讨论

临床上,早期诊断是为小儿难复性肠套叠患儿争取有效治疗时间窗的关键。本研究中患儿B超、CT、MRI检查下均表现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因此,临床上可通过对各检查方式下典型影像学特征的识别和分析,提高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临床诊断率。在治疗中,空气灌肠整复术借助推注的空气进入肛门加压后,通过空气的向前推力,逐渐将套入的肠管推出,从而复位肠管,安全有效;同时,通过手法按摩的联合开展可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肠腔内容物的排出,加速肠壁水肿的吸收,从而与空气灌肠整复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提高整复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肠套叠整复成功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2%;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套叠深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几且通过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综上,临床上通过B超、CT、MRI检查下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总结可提高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临床诊断率,且通过空气灌肠整复术、手法按摩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娜, 曹娟. 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后短期复发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影像表现分析[J]. 贵州医药, 2024, 48 (03): 455-457.

[2] 李栋学, 李德欢, 孙弈鸣, 胡光忠, 黄清, 刘家骥, 江林. 小儿急诊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J].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 (18): 2349-2356.

[3] 李伟燎. 手法复位配合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23, 47 (11): 1299-1301.

作者简介:李丽华1985年4月,女,汉,广东吴川市,本科,主治医师,医学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