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第三中学 154002
摘要: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或者现象的洞察以及领悟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表现,需要从听、说、读、写这四个角度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对学生的语言培养,以提升其语用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本文将结合人教版教材,基于笔者的教学研究经验,尝试从诵读、听读、思考、写作这四个角度来提出初中语文语感的培养途径,旨在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语感培养
引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语感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发挥出引导作用,让其不断积累并梳理语言材料与经验,逐渐形成语感,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初中生已经经历了小学六年的义务教育,具备语言应用、思维逻辑、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应当着重于听说读写等环节的训练,适当加强训练强度,培养并发展其语感,从而为其今后的语文学科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感
针对于语文教育来说,诵读是有助于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会理解其中的文句,领会文章主题,感受到文字中蕴藏的情感,进而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品味文章的美感。一般来说,不同文体的写法、特征、风格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记叙文会根据时间推移以及地点转移,记录人物角色的一言一行,并且文章前因后果较为紧密,思想起伏错落有致,具有层次美的特点;说明文的条理分明,语言直截了当,内容真实,彰显出朴实的美感;议论文则更为强调逻辑,要求文章的论点与论据能够相互印证,逻辑思维严谨,呈现出形式美的特点;散文的形式则相对松散,但是在文字的背后蕴藏着身后的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诗词的字词句具有节奏感,节奏抑扬顿挫,能够体会到韵律的美感。
以《致女儿的信》为例,该文章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关于爱情的信。在这封信中,作者不仅向女儿解释了什么是爱情,还表达了自己对女儿成长的关心和对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体会作者对女儿深沉的父爱,以及对爱情这一复杂而美好的主题的解读,并注意语调的把握,读出作者对女儿成长的关爱和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在文章中有很多富含哲理和情感的语句,需要学生细细品味,通过诵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例如作者在信中通过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故事,阐述了爱情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真谛,在诵读时学生要注意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理解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地表达主题的。笔者为了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适当加入一些情感渲染的元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感受信件中的情感变化。并将文章内容划分出不同的部分,要求学生逐一进行诵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部分的内容和情感,也便于掌握诵读的节奏和语调。
二、听读赏析、引发情感共鸣
听读赏析活动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通过聆听和阅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氛围和人物形象,进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图。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通过听读赏析,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情感,并与作品产生共鸣,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和人生,了解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广度。
以《背影》为例,这是一篇由朱自清创作的著名散文,主要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文章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细致描写,深刻展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也没有矫揉造作和刻意煽情,但情感真挚,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感动。在听读赏析教学过程中,笔者先为学生们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们注意其语速、语调和停顿,尤其是描述父亲背影的部分,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引导学生们能够深入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建文中的场景,想象出身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在车站的月台上努力攀爬着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们对文章内容进行探讨,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文章内容背后蕴藏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品读,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并锻炼其文章鉴赏能力,逐步提升其文学审美能力。
三、引诱思考、领悟文章实感
在诵读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设计诱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主动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语文语感。通过提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理解文本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这种联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培养其语感。
以《桃花源记》为例,该文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通过描述武陵渔人的行踪,将现实与理想境界进行融合,描绘出桃花源自由平等、安宁和乐的生活氛围,表达出了作者对于理想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突出了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笔者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设计一系列诱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在阅读《桃花源记》时,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在文中找出描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状态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你认为这个‘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或愿望?”等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进入到文本情境,关注文本细节,让其能够跟随渔人的视角来深入体会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和神秘,进一步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体会到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写作训练,增强语文灵感
敏锐的语感是实现阅读写作能力提升的核心,语感与写作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语感较强的学生在写作时行云流水、下笔有神,灵感不停迸发出来;而反之,语感较差的学生则对写作训练闻风丧胆,在提笔时根本没有方向,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写作训练环节,引导学生们能够在写作表达的过程中,将自己积累的语言知识应用其中,以培养其语感。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结束后,笔者根据其单元主题,设计了以“母亲”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活动,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文章之后,基本明确了单元主题,并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为此笔者先让学生进行仿写,自主选择文章中描写母爱的经典段落,并鼓励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模仿,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和情感的深沉。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让其进行创意写作,写作方式与内容不限,要求其围绕着母亲这一主题来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让其在写作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乐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则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瞬间,或者描述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付出,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挖掘自己的情感,同时锻炼其表达能力和语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指标,能够帮助学生们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应当从听、说、读、写等不同角度进行强化训练,结合诵读、听读、探究、写作等多元化方式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们的语言,引导其从字里行间之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剖析文章背后蕴藏的情感,进而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经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如春.初中语文语感培养探赜[J].中学语文,2022,(36):80-82.
[2]徐新明.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方法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03):5-6.
[3]高鸿宾.语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2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