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本文借用“史密斯”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型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执行进行分析。通过对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这四个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的研究,来分析该政策的可行性以及能否运作顺畅。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能高效地执行,取决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三个变量。面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必须对政策环境做出调整。民族预科教育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不论是从历史的、政治的、民族的,还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我们都必须将其发展好、建设好。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公共政策;“史密斯”过程模型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同时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因此对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必然非常重视,为了保障民族平等受教育的权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其中,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优惠政策。该项政策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此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有效的执行和及时的社会反馈,对充分拉近全国教育不平衡的现状、民族统一、各民族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以“史密斯”模型对其执行过程进行解析,目的是考察推动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积极落实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动因。
一、关于“史密斯”过程模型的含义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理论模型,因此又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一是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二是执行机构,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机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执行人员的情况。三是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四是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从西方经济学说相关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方非常重视制度的作用,学者们认为,在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政府是制度的建立者;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环境因素非常关键;制定政策的过程也很重要;执行机构的作用不可小觑。不同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制约可以推动自身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当然最终的目标群体也是研究重点,而相关群体对政策体验情况可以直接衡量政策的优点、不足及可执行与否。如果在政策体系中,能够充分重视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那么这个体系是完整的,同时对于政策的推进具有较高指导价值政策体系。
二、影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变量因素分析
1.关于理想化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权益,国家制定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这一典型的优惠政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其在高等院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制度。
从政策实施的空间维度、政策出台的时间维度上看,该政策对地域省份做了细致的划分,使得政策的落实步骤、民族教育的发展推进的进度非常具体可行。而且每个文件的出台时间基本在半年到一年左右,从这个制定周期上看是符合管理学规律的。在2005年之后,每个预科院校在内部自己协调、制定、出台更适于本校特色的预科政策规定。因此,透过“史密斯”模型的政策制定过程,政策到理想化政策的形成路径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2.关于执行机构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执行主体包含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民族事务管理部门和各相关招生院校,但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各个民族预科生招生院校。由于政府的教育行政和民族事务部门不能全程参与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过程,其获取的信息可能存在不完整和缺失的情况,造成学校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不对等,信息的过滤使政策监控和调整也存在滞后性。
涉及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执行的政府部门在中央政府层面有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和各省级政府以及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院校。地方政府层面的部分执行机构还需要加大协调力度,其原因是省属的民族院校的管理权是省级人民政府,其同级政府涉及的民委和教育厅两个部门在协调时有摩擦,从而造成政策执行遇到沟通障碍,影响政策的执行效率。
3.关于目标群体
《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对生源表述为:“预科班、民族班生源限定为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考生。重点招收边远农村、高寒地区、山区、牧区的考生,并适量招收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因此落后,因此政策的目标群体在空间地理位置上有明确规定,促进了政策成立。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对目标群体的民族成分确认一般没有问题,但是生源确认存在指向不清的问题。这就造成该区域内不同地区的考生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尽相同,存在差异性。如今部分高校针对此差异性,采取了按不同地区细分班的措施,也就是让来自同一地区、受教育程度本身差距不大的预科生之间内部竞争,包括成绩排名、奖学金评定、最终专业选择等。这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目标群体对公平性的要求,目标群体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受益。
4.关于环境因素
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宇宙环境。我国各个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极大,在执行统一指导性的国家教育政策中,个省市因自然环境不同还要进行政策微调。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是指由人和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具体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道德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
对于少数民族预科政策而言,经济、社会与环境变迁较快对它提出新的挑战。预科教育由最先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逐步发展到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我国的经济制度也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上述环境的变化给民族预科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都是需要不断进行处理、反馈、改进的。
三、结语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实现教育平衡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干预、引导少数民族教育进步发展的一种教育优惠政策。按照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内涵之要求,理想化的政策在推展与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取得理想化的反馈效果,还受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三个变量的影响。当前各地方政策组织实施机构或主管部门能否适应新形式,抢抓机遇期,主动与市场对接找准目标群体,将是政策成功的关键。当然,面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必须对政策环境做出调整。总之,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是一项民族政策,也是一项社会政策。政策回应性强、政策执行得好就能服务好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就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许丹,戚兴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价值意蕴、逻辑遵循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40(06):150-15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