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现代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伴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显现。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形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水利工程施工为研究背景,展开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对此提出了几点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以期通过本研究,可以有效的为水利工程的施工与水利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一、引言
2023年,我国的全年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创下历史的最高记录,其中共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可以说2023年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的一年;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就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作出了很多的指示,强调要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时也要把握四项原则,坚持做好水灾害问题、水资源问题、水生态问题、水环境问题的处理,恢复河流的生命,重现流域的生机[1]。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在避免生态环境破坏的前提下,还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二、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一般是依靠原有的河流还进行建设的,而在河流施工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当河流的流动状态发生改变时,水流速度会显著减缓,水流量也会因为工程建设的需要而有所调整。这种变化会导致水温产生波动,因为静水与流动水之间的热量交换机制有所不同。更为关键的是,水流状态的改变还会对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产生显著影响[2]。在自由流动的河流中,水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助于氧气溶解于水中,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然而,一旦水流被迫静止或减缓,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便会大幅度降低,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溶解氧含量的降低直接影响了河流域内的生物群落。许多水生生物依赖于充足的溶解氧来维持其生命活动,而溶解氧的缺乏会导致这些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此外,溶解氧的不足还会影响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我清洁能力。河流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净化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然而,当溶解氧含量大幅降低时,这些功能将受到严重削弱,使得河流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进一步破坏。
(二)对水域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中,建设堤坝、水库等,会改变河流或湖泊的自然流动模式,这会导致水流速度减慢或加快,影响水体的混合和自净能力。在施工期间,挖掘、填筑等作业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大量泥沙进入水体,使水质变得浑浊。此外,施工废水、机械油污等也可能直接排放到水域中,造成水质污染。在一些大型水库的建设中,大型水库的建设会改变水体的温度分布。由于水库的深度和面积较大,水体接受阳光照射的面积和方式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水温升高或降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规模庞大、环节复杂,往往需要大量的物料和废弃材料。这些物料和废弃材料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在施工现场进行堆放。然而,这种堆放方式并非没有负面影响。在材料搬运和运输的过程中,由于物料的散落、振动以及车辆行驶等原因,会产生大量的扬尘。这些扬尘主要由微小的颗粒物组成,它们在大气中悬浮,随风飘散,不仅影响施工区域的空气质量,还可能对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施工过程中的运输车辆,如挖掘机、装载机、卡车等,在运行时会产生尾气排放。这些尾气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它们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特别是在施工高峰期,大量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尾气排放更为集中,对大气的污染也更为严重。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施工区域的空气质量,还可能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一)强化水生态空间管理
强化水利工程中的水生态空间管理,实际上就是在水利工程的整个施工和规划过程中实施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策略。这要求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不仅要关注具体的施工细节和技术要求,更要从整体上出发,对水利规划进行全面的控制和掌握。
具体而言,水生态空间管理涉及多个层面的内容。需要对水生态空间进行科学的管控,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这包括确定合理的生态用水比例,制定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此外,水生态廊道体系的建设也是水生态空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构建完善的生态廊道,我们可以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维护水生态平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生态保护中,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要加强水库、堤防、灌溉渠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确保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和有效管理。最后,还要加强水利综合管理,加强水利部门的协调合作,完善水利管理法规和制度,提高水利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以更好地发挥水利在“多规合一”中的基础作用。
(二)明确重要保护的目标
明确重要保护目标就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湖水系生态走廊的要求,确定重要的江河湖泊的流于生态结构,了解不同河段的生态功能,更好的确定好保护的目标,结合江河湖泊的水资源条件,全面考虑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时空分布特点以及水质状况等因素。在水利工程施工布局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为优先考虑因素,确保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例如,在河流上游地区,可以重点加强水源涵养区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在河流中游地区,可以注重河道生态修复,通过清理河道垃圾、恢复河道自然形态等方式,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在河流下游地区,可以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生态廊道,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通过这样的总体布局和具体措施,可以更好地实现江河湖泊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生态标准化体系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建立生态标准化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之一,具体来说,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要求,更新水利工程的规划局建设体系,建立生态标准化体系需要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要求,全面更新和优化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等多个环节,以构建一个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
在规划阶段,生态标准化体系要求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规划始终。通过科学评估工程所在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工程布局和规模,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保护目标相协调。在设计阶段,生态标准化体系强调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例如,通过优化工程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等措施,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引入生态修复和补偿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在施工阶段,生态标准化体系要求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和施工规范,确保施工活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通过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如控制施工噪音、减少扬尘污染、合理利用施工用水等,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生态标准化体系还注重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和维护。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加强水利工程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接和互动,促进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施工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或者避免水利工程的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进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生态环境保护要点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
[2]朱卫华.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工程技术(文摘版), 2022(20).
[3]辛彩霞,赵选红,高群.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 2023(4):140-142.DOI:10.12159/j.issn.2095-6630.2020.17.2649.
作者简介:王黎 19820817 男 湖北松滋 汉族 本科 高级工程师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