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域理论的建筑解读----以康巴艺术中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2
/ 2

基于场域理论的建筑解读----以康巴艺术中心为例

陈明川

浙江天路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5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场域理论进行概念阐述,对康巴艺术中心做概括的介绍,然后运用场域理论对康巴艺术中心进行解读。

关键词:场域对象、水平性、康巴艺术中心松散地适合

TU-024

引言

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可以从多个理论角度进行解读。场域理论对场域状态的空间母体性、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之间的空间与形式关系等均有描述。本文以场域理论角度来解读康巴艺术中心,来展示本案在规划结构、空间形态、建筑体验等方面的特色。

1 场域理论

1.1场域理论的提出

场域(Field)是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之一。斯坦·艾伦(Stan Allen)于1996年将场域理论引入建筑学领域。他在论文《场域状态》中指出:“场域状态可以是任何形式或空间的母体,这个母体统筹者各种不同的元素,同时尊重不同元素彼此的个性。各元素松散的聚集构成场域结构,场域结构具有多孔性和局部互联性,局部的内在规则决定整体的特性。场域着重研究事物之间的形式,而非事物本身的形式。场域不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确定性的结构,而是一种为现实的不确定性预留空间的结构”。

1.2场域理论如何理解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建筑是设计考虑的焦点,这就会导致了对建筑自身形式的不断追求。在作为视觉对象的图底关系中,建筑总是背景之上的形象。场域则与之相反,它忽略建筑的图底关系,摒弃了建筑是有边界的实体的观念。在场域中,建筑之间的间隙有时比建筑更为重要,间隙是建筑之间组织规则的反应,它控制着场域的发展、范围和形式,外部空间或内部空间之间的间隙就更有现实意义。间隙并不仅仅是空间之间的连接,它在建筑群中充当空间元素的中介和“摩擦”,由于空间的“摩擦”而产生空间的渗透感,建筑的功能和形态必然会被具体化在确定、不确定的间隙之中,因而间隙成为建筑师组织空间的关键手法。场域是颠倒的现象,不是通过几何形体来塑造空间,而是通过错综复杂的具体联系来界定空间形态,间隙、重复、连续是关键概念。

2 康巴艺术中心

2.1项目概况

康巴艺术中心由崔愷院士主持设计,项目位于玉树市灾后重建规划的核心区域。用地北侧隔带状广场为扎曲河,南侧、西侧为城市道路,东侧隔广场为结古大道。项目建设内容包括1000座剧场、300座小剧场、电影院、剧团、文化馆、图书馆等诸多功能。本项目总体规划为两个建筑组群,北侧为剧院和电影院,南侧为文化馆和图书馆。

2.2设计理念

本项目在规划上强调与原有城市脉络环境的协调融合,总体布局自由松散但错落有致。建筑周边有寺庙、商业街、活动广场等多种混合元素,因此建筑不仅在功能上满足设计要求,在城市的肌理、尺度、密度等多方面都要协调统一。康巴艺术中心建筑组群内部步行街道的尺度也尽力与传统街道的尺度相协调,设计的建筑与环境相互契合,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剧场、电影院、剧团、文化馆、图书馆被打散为多个建筑单元,相互间形成街区,通过街道、连廊、平台等室外空间产生联系。

2.3空间结构设计

玉树市属于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全年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冷季长达7~8个月。当地民居为了争取光照,减少失热,在建筑形态方面以“回”字或“L”形平面为主。

建筑师在综合对比分析当地的藏族民居形态及当地的地理地质特征后,汲取“回”字型院落为设计母题,整体建筑群采用台地的布局形态。建筑北侧剧场的错落排列与南侧的展厅及阅览室创造出一个不规则的T形街道“摩擦”空间,不同的“回”字型院落,又旋转不同的角度,来适应周边的城市道路,更加丰富了建筑外部空间。同时,通过连廊、室外台阶、架空等手法,增强了开放和封闭之间的建筑围合。T形“摩擦”空间复原了传统藏区城市尺度的小街小巷,增加街区趣味性与韵律感。建筑的影院、剧场、阅览室功能化整为零,保证每个功能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建筑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又对建筑的体量进行把控,使其控制在一个适宜的尺度。

3运用场域理论对康巴艺术中心的解读

康巴艺术中心处于城市规划的核心位置,要通过设计整合周边的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的外部形象反应藏区的文脉,其精神内核可用场域理论来解读。

在本案中,场域结构的元素为影院、剧场、阅览室、文化馆等各功能空间,这些功能空间看似松散,其实可以以场域理论为设计的精神内核,通过广场、内街、连廊等“摩擦”空间来适合与场地、周边景观以及和城市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局部联系界定了建筑体块之间以及建筑与城市界面之间的空间形态,各功能空间内在规则决定建筑的整体特性。“松散地适合”形象的表达了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场域作为母体,统一了建筑体块、内街以及周边的道路、广场等元素,同时又尊重和协调彼此的个性。康巴艺术中心在一个普通的方形用地内部进行复杂的实与虚的组合,设计以巧妙的水平叠加解决了多种功能、尺度之间的冲突以及与基地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局部关系创造了诸多的“摩擦”空间,“摩擦”空间即建筑之间的间隙,它控制着场域的发展、范围和形式,它构造出了领域松散的聚集,具有多孔状、多截面状和内部连接的特征。间隙是重要的,它不仅连接各功能空间,充当功能之间的中介,而且产生空间的渗透感。场域着重于事物之间的形式,各“回”字型院落、连廊、室外台阶及架空之间的空隙、重复和连续是关键概念,这些元素界定了空间,形成了场域界定的场所。开放的底层平面形成一个松散维护的区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空间形成T形街道,联系周边的道路、广场等。“回”字之间的“摩擦”联系了影院、剧场、阅览室、文化馆等各功能空间,这一设计策略松散的适合了虚与实的空间。

场域不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确定性的结构,而是一种为现实的不确定性预留空间的结构。康巴艺术中心与城市错综复杂的界面、内部T形街道形成的丰富的“摩擦”空间,都为建筑的进化预留了空间。根据使用要求的不断变化,建筑的功能已经演化出了非遗展示中心、唐卡展厅、儿童娱乐设施、咖啡馆等新功能。

结语

场域理论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不同时代的建筑师采用不同的理论来表述类似的思考。场域描述了一些城市建筑状态,注重建筑体块之间和内部的关系。场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还意味着容纳可能发生的变化、调整和冲突。场域并不注重稳定性和确定性,而是更多地考虑为现实的不确定性预留空间。场域理论为解读建筑空间以及空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参考文献:

[1]赵榕. 从对象到场域----读斯坦·艾伦《场域状态》[J].建筑师 .2005(02):79-85.

[2]何泉. 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关飞.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的建造: 找寻一种可持续的地域建筑[J].建筑学报,2015(7):45-49.

作者简介:陈明川,男,1979年出生,建筑学硕士,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