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云南楚雄 6516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生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实践,总结经验,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通气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及病情监测等实践。结果:研究发现,合理的通气模式、恰当的参数设置及严密的病情监测是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这些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治疗效果。讨论:临床医生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通气模式;参数设置;病情监测
急性呼吸衰竭作为临床危急病症,其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关注焦点。机械通气作为关键治疗手段,其应用效果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安危。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临床医生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实践,以期为提升治疗效果、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近五年来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并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
1.2方法
机械通气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通气模式的选择、参数的设置以及病情监测等。本研究对医生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实践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通气模式的选择方面,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因、病情严重程度、肺部病变情况等,选择了适当的通气模式,如辅助控制通气(AC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等。
参数设置方面,医生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特点、血气分析结果等,合理设置了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吸入氧浓度等参数。
病情监测方面,医生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了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呼吸功能改善情况、血气分析结果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呼吸功能改善情况
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呼吸频率降低、潮气量增加、氧合指数提高等。表1展示了患者机械通气前后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表1:患者机械通气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指标 | 机械通气前 | 机械通气后 |
呼吸频率(次/min) | >35~40次/分钟或<6~8次/分钟 | >35次/分 |
潮气量(mL) | <4ml/㎏或>8ml | 4-6ml/kg |
氧合指数 | ±120 | ±200 |
注:与机械通气前相比,机械通气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
2.2血气分析结果变化
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H值趋于正常等。表2展示了患者机械通气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
表2:患者机械通气前后血气分析结果变化情况
指标 | 机械通气前 | 机械通气后 |
PaO2(mmHg) | 140.14+13.22 | 261.54+17.43 |
PaCO2(mmHg) | 53.32±3.23 | 45.78±1.53 |
pH值 | 7.401±0.02 | 7.38±0.01 |
注:与机械通气前相比,机械通气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
2.3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压伤等。医生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病情监测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因病情严重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较差。
3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中常见的危急病症,其病情进展迅速,需要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机械通气作为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其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然而,机械通气治疗并非简单地将呼吸机与患者连接,而是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心选择通气模式、合理设置参数,并进行严密的病情监测。
在通气模式的选择上,本研究发现,医生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肺部病变情况以及患者的耐受性,灵活选择通气模式。对于病情较轻、肺部顺应性较好的患者,通常选择辅助控制通气(ACV)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等较为温和的通气模式;而对于病情严重、肺部病变严重或存在严重呼吸肌疲劳的患者,则需要选择更为积极的通气模式,如压力控制通气(PCV)或容量控制通气(VCV),以确保患者的通气需求得到满足。
在参数设置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特点、血气分析结果以及临床经验,对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吸入氧浓度等参数进行精细调整。这一过程中,医生不仅要考虑患者的通气需求,还要关注肺损伤的风险,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确保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中,医生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以及呼吸机参数,及时发现并处理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异常情况。此外,医生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机械通气治疗并非万能之策。本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压伤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生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还受到患者基础疾病、年龄、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实践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通气模式的选择、参数的设置以及病情监测等。通过精细化的治疗和严密的监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机械通气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要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优化机械通气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二是加强机械通气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三是探索机械通气与其他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君.小潮气量和传统潮气量机械通气在危重症患儿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安全性分析[A]第六届全国康复与临床药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三)[C].南京康复医学会,南京康复医学会,2023:7.
[2]余蕊,谢军.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贵州医药,2023,47(11):1693-1694.
[3]魏信勇,忽新刚.血清hs-CRP/Alb比值、DcR3水平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结局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09):1321-1322.
[4]董鹏.急诊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中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8):30-32.
[5]关凤玲,洪伟君,胡亮.急诊科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回顾分析[J].中外医疗,2022,41(36):42-45.
[6]王云峰,付君民,蒋明星,杜明园,王辉,李兰兰.机械通气联合纳络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04):557-559+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