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2

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文华

昌吉市人民医院 83110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在肺炎患者血液中的变化,以及三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昌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年1月-2024年4月收治的肺炎患者100例。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的第1、3、5天及好转后转出或死亡前检测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并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43例和非重症组57例,采用检验中心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检测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进而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改变情况。结果:从数据中发现,重症组白细胞计数平均值低于非重症组,重症组降钙素原平均值、白介素6平均值低于非重症组。住院第一天白细胞计数重症组低于非重症组,住院第三天重症组白介素6高于非重症组,住院第五天白细胞计数重症组高于非重症组,住院第五天降钙素原重症组高于非重症组,出院前白细胞计数重症组低于非重症组,出院前降钙素原重症组高于非重症组。住院期间随着住院天数增多,住院第一天至住院第五天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介素6逐渐降低,但出院前再次出现增高,考虑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病情,不除外住院期间院内感染、菌群失调等因素干扰结果可能。结论:通过检测重症监护室肺炎患者体内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介素6水平,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改善治疗方案,有助于减少肺炎患者死亡率,有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肺炎是目前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以及免疫低下人群中发生率较高。肺炎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重症肺炎,引起呼吸衰竭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诊断肺炎应用的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沉、D- 二聚体、痰液的细菌培养等,但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随着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炎性指标被应用于临床,包括PCT 和 IL-6,有较高的敏感性,快速简便,为重症肺炎的诊断提供更有准确便捷的信息,已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2]

资料和方法

一、选取昌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年1月-2024年4月收治的肺炎患者100例。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的第1、3、5天及好转后转出或死亡前检测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并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43例和非重症组57例。

二、纳入标准及分组依据:纳入标准: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三、标本的采集与检测:采用检验中心检测方法检测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进而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相关指标的改变情况。

四、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 SPSS 23.0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各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从表格数据中发现,重症组平均年龄大于非重症组,重症组白细胞计数平均值低于非重症组,重症组降钙素原平均值、白介素6平均值低于非重症组。

2.根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第一天白细胞计数重症组低于非重症组,住院第三天。第五天重症组白介素6、白细胞计数均高于非重症组,出院前白细胞计数重症组低于非重症组。

3.住院期间随着住院天数增多,住院第一天至住院第五天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介素6逐渐降低,但出院前再次出现增高,考虑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病情,不除外住院期间院内感染、菌群失调等因素干扰结果可能。

4.因数据较少,目前数据所得结果基本支持重症组感染指标高于非重症组,提示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介素6可对于早期诊断重症肺炎及判断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表1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患者各检验指标水平比较(X±S)

第一天

第三天

例数

WBC

PCT

IL-6

WBC

PCT

IL-6

非重症组

57

15.08±8.70

4.00±5.01

642.40±1251.04

14.58±9.05

1.15±2.32

46.36±37.87

重症组

43

12.17±2.35

4.62±7.43

1117.45±2007.84

11.30±8.78

1.81±3.52

155.47±147.8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患者各检验指标水平比较(X±S)

第五天

出院前

平均年龄

WBC

PCT

IL-6

WBC

PCT

IL-6

非重症组

59.16

11.51±5.01

0.22±0.23

20.16±10.59

16.93±13.34

0.27±0.28

32.28±24.95

重症组

65.74

12.05±9.78

2.39±3.47

40.35±15.80

9.65±2.75

1.93±3.44

51.87±36.0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讨论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的前肽物质,正常情况下 PCT 血清含量为 0.1 ng/mL

[3]。 PCT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受免疫机制的影响,半衰期为 24 h[4]。当疾病发生后,出现新的分泌 PCT 途径,例如肝脏细胞、巨噬细胞、消化系统的内分泌细胞以及脂肪和肌肉等,并且由于 PCT 需要特定蛋白酶降解,因此肾脏排泄量较少,因此此时血清 PCT 水平会明显升高 [5]。在细菌感染以及组织创伤时,均可诱发 PCT 升高,病毒感染则不会引起 PCT 升高 [6]

白介素6(IL-6)是一种多生物效应的细胞因子,健康人血清 IL-6 含量较低,在感染与创伤发生后 IL-6 呈升高趋势[7]。临床研究 [8] 发现,在炎症发生早期,IL-6 能够刺激肝脏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合成,对于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感染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 [8]。有学者[9] 认为 IL-6、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指标对于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虽然 IL-6 含量较低,但是敏感度较高,能够反映患者的病理状态,在急性期 IL-6 浓度升高明显,在治疗有效后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是临床常用的观察指标。临床炎性指标 PCT 和 IL-6 的辅助应用也能为评估患者病情提供有利的参考。

对于高危险感染的患者 PCT 是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 PCT 浓度作为判断炎症的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也是估计疾病预后和治疗的重要指标10-11。同时,在感染性疾病治疗的过程中,PCT 浓度升高提示疗效欠佳。在重症肺炎时,死亡组中患者血清 PCT不断变化,说明血浆 PCT 水平的变化对于重症肺炎的发病过程、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12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重症监护室肺炎患者体内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介素6水平,为早期发现重症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依据,有助于减少肺炎患者死亡率,有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映红,熊涛 . 不同炎性指标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变化的临床 对比研究 [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7):926-928.

[2] 宋莉红 . 血清 PCT、CRP、WBC 检测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 断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 [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6):922-924.

[3] 程知音 . 不同病原菌所致重症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 -6 水平 [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 志(电子版),2018,12(6):613-616.

[4] 陈锐,祝志刚,郑燕,等 . 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及白细 胞介素 6 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J]. 当代医学,2017,23 (14):101-102.

[5] 邹芳,王金龙,杜彪 .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 SuPAR、RAGE、PCT 水平及临床意义 [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8):57-61.

[6] 李兰霞,贾新勇,马涛 . 重症肺炎患者 BALF 和血清 IL-6、PCT 水平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1):1664-1665.

[7] 黄磊.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 水平的变化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9):133-135.

[8] 孙丽,徐刚 . 重症肺炎并发 ARDS 老年患者血清 TNF-α、 IL-6、IL-10、 HMGB1 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J]. 临床肺科杂志,2020,25(8):1180-1183.

[9] 王雅宁,崔立业,陶越安 . IL-6、PCT、CRP 对老年肺部感染 患者预后评价的价值及最佳截断值分析 [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8):53-56,69.

[10]程兴梅,王玲玲,阿荣娜. 血清 PCT、sTREM-1及乳酸测定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 13) : 55-56.

[11]程兴梅,张敏,娄杰. 重症肺炎降钙素原及人可溶性髓系细胞触 发受体-1 与乳酸测定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 7) : 1548-1549.

[12] 占林兵,谢波,华锋,汪永斌.血清 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乳酸在重症肺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 3) : 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