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泸州市规划设计院) 646000 2.古蔺县城乡规划服务中心 646500
摘要
本论文以“韧性”视角为理论框架,以泸州市古蔺县为案例,探讨了山地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通过综合运用“韧性”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山地城市的规划体系,旨在增强城市的适应性、韧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山地城市、韧性建设、规划体系、古蔺县
0 引言
山地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地质灾害、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泸州市古蔺县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其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
1.1 韧性城市的概念
韧性城市的概念最早在2002 年的美国生态学年会上被提及,2005 年联合国《2005—2015 年兵库行动框架》首次提出韧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理念。“韧性城市”概括讲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1]。
1.2韧性城市理论下的防灾减灾
从城市防灾减灾的角度韧性城市基本涵盖了三个要素:一是具备减轻灾害或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二是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三是从灾害或突发事件中高效恢复的能力。
由此可见,韧性城市视角下与传统城市防灾减灾的差异有两点:一是观念转变——从防御到适应。从基于传统工程思维的防御规划转向动态风险评估基础上的适应性规划,从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二是技术思路和系统方法的转变——从经验预测、单一防灾到进行风险评估、整体安全体系的建设。
2泸州市古蔺县概况及受灾原因
2.1概况
山地城市一般地形坡度较大和有大量岩溶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风险较高;地质灾害以突发型为主,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高温、低温、大风、雷暴等。
古蔺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城,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七山一水两分地”。县城建成区由2008年的2.57平方公里增长至2022年的9.10平方公里,用地规模增长快速,城市下垫面硬化速度快,降雨径流系数高。根据2022年国土变更调查,建设用地面积909.59公顷,占总用地的64%。与2008年用地现状相比,绿地占比、人均绿地面积下降,水域面积也有所减少。
近两年,古蔺县遭受了2次极端天气。2022年7月至2023年初,古蔺遭受了高温极端天气和干旱天气。2023年7月27日,古蔺遭受了超100年一遇的暴雨强降水,强降雨创下古蔺县日降雨量最大、小时降雨最强、强降雨持续最久、古蔺河流量最大“四个历史记录”,古蔺河水位短时猛涨,大量洪水涌入县城。
2.2受灾原因
(1)遭遇极端天气。古蔺县坐落于山体之间的河谷地带,中间低外围高,且两侧山地坡度大。当遇到强降雨时,由于地形陡峭,坡上的地表径流能快速汇集,同时山坡上岩层厚、含水介质不丰富,地表径流与地下渗透转换难度大,导致山洪;长期干旱使土壤表层收缩、干裂变得坚硬。如遇到强降雨,雨水很难渗透进土壤深层,同样的降水量下,旱涝急转带来的洪水往往更快更猛。
(2)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由于地形限制城市空间布局常为分散组团式,城市用地集约节约度不高,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相对较弱,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各类公园、广场等)配置不足,降低了城市抵御暴雨洪涝灾害的韧性能力[2]。
(3)部分项目选址不科学。城市快速建设产生的废弃渣土或临时建设用地,如渣土堆放、垃圾收集点等选址,未经科学论证,堆放在山洪沟行洪范围内,导致洪水冲击带来大量泥沙、垃圾等堵塞箱涵。同时部分项目紧邻山洪沟行洪空间选择,安全隐患大。
3“韧性”理论在古蔺县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1 加强对自然地理及安全格局评价
对古蔺县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格局进行评价,结合建设情况划定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和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加强洪涝灾害监测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和应对;综合考虑山洪、内涝和地质灾害等安全问题、各级生活圈设施配套相关要求,优化调整蓝、绿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和用地布局[3]。
3.2 构建城市韧性空间
编制《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以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和主要用地功能组织为基本依据,结合城市空间的主导功能分区、重要城市道路和行政管理边界和水系、绿廊等自然生态界线划分城镇社区防灾单元,按“15分钟、5-10 分钟”两个层级配置避难场所、应急通道和防灾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分级响应的空间转换方案,构建以社区为主体的韧性基本空间组织单元,形成城市最基本的维持和恢复细胞[4]。
3.3 提升设施建设
在山地城市规划中,考虑山地地形复杂、土地利用受限、自然环境脆弱等因素,需要强化韧性城市支撑体系,重点提升相关设施建设。
(1)道路和交通系统规划。道路规划重点考虑竖向设计,综合考虑自然地形、城市防洪排涝要求、山区的地面洪流、道路空间形式、河道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市政管线敷设要求等;交通系统结合古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应急通道规划。
(2)水利设施建设。山地地区常面临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供水设施规划双水源保障系统,提升供水系统运行节约高效、提升居民用水质量;污水设施提升处理系统抗冲击能力,全面提高污水收集率,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3)供电和通讯设施。供电设施方面要完善电网骨干网架,提升电网保障能力,强化应急防灾能力;通讯设施方面要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技术手段,加强专业应急通信保障队伍装备配备,全面提升通信应急保障能力。
(4)环境保护设施。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流域防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形成流域、区域、城市协同匹配,防洪防涝、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系统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
(5)公共服务设施。采用“高地高用、低地低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地形,将城市中心区、居住区、以及对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在高处,把公园、广场、运动场等布局在低处。
3.4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提升古蔺县城应急管理、决策的治理水平,需强化构建古蔺城市安全韧性大脑(REN模型)。REN模型基于管网、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等普查成果,识别主要灾害类型、建筑群落和各类基础设施系统的抗灾安全隐患,进而在基础设施加固改造、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救援设施布局、物资配置和配套政策等方面增强城市韧性。
3.5 完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形成国土空间1项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N项单灾种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4结语
以《韧性》视角对山地城市规划体系进行研究,加强韧性城市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各个层级结合可以为古蔺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实. 韧性思维引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探索——评《韧性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 现代城市研究,2023 .02.023.
[2]闫琳,王月波,荣钰,等. 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23,2(2):45-51.王威,朱峻佚,费智涛,等. 国土空间韧性规划建设整体框架与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23,25(3):209-218.
[3]赵炜,张莉,王超深. 基于韧性提升的乡村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与实践——以贵州省下司镇清江村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23,2(2):1-7.
[4]曾穗平,王琦琦,田健. 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框架与规划响应研究[J]. 规划师,2023,39(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