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 255000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回忆性叙事散文的品味教学法,通过对回忆性叙事散文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分析,阐述了品味教学法的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文本精读、情感体悟、写作背景挖掘、艺术特色赏析等方面,最后总结了该教学法的效果,强调其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回忆性叙事散文;品味教学法;文学素养
一、引言
回忆性叙事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承载着作者的回忆、情感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这类散文的内涵与魅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品味教学法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对回忆性叙事散文进行细致品味和感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回忆性叙事散文的特点与价值
(一)特点
回忆性叙事散文,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情感表达,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它往往以个人的回忆为线索,将过去的时间、事件、人物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既真实又主观的叙述方式。这种文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色彩浓厚:作者的回忆、情感和思考贯穿全文,使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
2.时间交错: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回忆,时间在文中呈现出非线性、跳跃性的特点,“今我”“昔我”双重叙事视角穿梭其中,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3.情感深沉:作者通过回忆表达内心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二)价值
回忆性叙事散文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通过理解作者的回忆,学生需要重构事件的场景,理解情感的微妙变化。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刻画人物和事件。最后,它能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度反思,理解时间、记忆与人生的关系,提升他们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素养。
三、品味教学法及其实施策略
品味教学法,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深度理解和创新思考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知识内涵的品味,对问题本质的洞察,以及对学习过程的享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品味教学法:
(一)文本精读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关注语言的细腻之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帮助他们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本时,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应尊重并鼓励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敢于挑战既定的观念,敢于提出疑问。例如,当学生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如果他们对某个角色的行为或者作者的某个观点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阐述自己的理由,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探讨。
(二)情感体悟
教师应鼓励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感,通过角色扮演、情感分享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洞察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情境,让他们亲自体验角色的情感波动。例如,在研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代入角色,想象一个青年双腿瘫痪后的心境,体验那种从绝望到接受,再到坚强的复杂情感。通过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态度的转变,理解他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无尽感慨。这种体验式的学习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内涵。
当然在想象之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通过声音传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角色的体悟。
此外,情感分享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读到某个情节时的震惊、感动或者困惑,然后引导他们解析这些情感的来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情感与他人情感的共鸣,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
(三)写作背景挖掘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回忆性叙事散文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作者生活、时代背景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多元性和历史性。例如,当我们在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了解鲁迅早年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以及他身处的动荡不安的旧中国,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民族未来的深沉忧虑。鲁迅的文字并非单纯的个人记忆,而是深深烙印了时代的痕迹。他的散文不仅仅是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同样,对于朱自清的《背影》,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当时作者父亲的生计困境,以及朱自清本人的内心世界,那么孩子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简单的一件买橘子的小事就会触动朱自清的内心,并可以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四)艺术特色赏析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反讽等,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同时,可以比较不同作者的回忆性叙事散文,让学生欣赏到各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表达。例如,当阅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写阿长的粗俗,写自己对阿长的厌烦,笔调抑得越低,在后半部分表达对常妈妈的敬佩和爱戴时,情感就会扬得越充分,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不仅能掌握不同的艺术手法,还能学会欣赏各种风格的散文,向文本深处追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结束语:
回忆性叙事散文的品味教学法强调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通过品味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唐梅樑,杨国伟.回望·追问·凝望——论曹美兰回忆性散文的小说化叙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4):24-29.
[2]谢可欣.《湖心亭看雪》的双重叙事视角及其教学启示[J].汉字文化,2023,(10):115-117.
[3]古蓉嫣.如何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学回忆性叙事散文——以《背影》为例[J].语文天地,2022,(0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