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课标步伐,建设素养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紧跟课标步伐,建设素养课堂

王永山

仪征市大仪中心小学  

【摘  要】当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未来人才的画像。课堂教学应以2022新课标的理念与内容作为纲要,优化课程设计、变革学习方式,打造素养课堂,实现课程育人。

【关键词】三会,核心素养,终身学习

当下,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核心素养成为未来人才的画像描述。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22新课程标准给出的答案是:要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我们作为教育从业者,应顺应政策,紧跟步伐,提升格局,着眼素养,做好教育变革、发展的引路人。

一、以终点为起点,目标导向育人

拥有清晰而远大的目标,对人的成长作用不言而喻。2011版课标提出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获得“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四能”(即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22新课标进一步强调“四基”与“四能”,并确立了“三会”目标,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并作为课程总目标。

明确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实践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实现变更、改进和升级,要从学科意识、学科领地的局限上升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新高地;而从高地向下俯视,就清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就要跳出固有思维,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建立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兼具的学校课程实践体系,引领学生走向开放的、深度对话的、真正建构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关键品格,把握目标,以终为始。

二、优化课程设计,发展核心素养

2022新课程方案里,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要求,旨在让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新课标理念,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和育人的一致性。我校开始了大单元重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尝试,初步创立“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核心素养→确定学习目标→提炼大概念和核心任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如下图),主要有三点策略:

 

(一)贯穿素养的教学目标

2022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给“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如下建议:其一、“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其二、“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

根据核心素养三个维度的主要表现分别是“数学的眼光(会观察)”、“数学的思维(会思考)”、“数学的语言(会表达)”,与之相对应的本质则是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知识的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一般来讲,“数的眼光”的内容包括如数的认识、几何图形、度量单位等概念,关联的核心素养有“数感、量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符号意识、创新意识”;“数学思维”的内容包括数的运算、图形的公式等内容,关联的核心素养有“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数学语言”的内容包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内容,关联的核心素养有“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把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出来。

(二)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2022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给“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提出了如下建议:其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其二、“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首先,我们需深入研究教材,整体分析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如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内容部分,经结构化整理后,就能明晰这些内容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后关系,教学时要瞻前顾后,做到在结构中教,在关联中学。

其次,我们还应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核心素养,根据内容的特点层次分明地发展核心素养。如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内容部分,主要感悟数的运算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逐渐形成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

核心素养依附于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相互关联,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对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强的助力。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知识的本质特点,设计时,既要照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要兼顾到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把素养目标落到实处。如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中,主要关联“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这两个核心素养:运算能力关键在于算法和算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重要的,背后的算理更为必要,因为算理不明,则算法无枝可依,无根可循。乘法是相加加数加法的简便计算,除法是相同减数减法的简便运算,在四则运算中,所以乘除法优先计算;推理意识主要有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学习中要有层次有步骤有详略地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舞台和机会。让算法与算理相交织,让运算与推理相交融,互为台阶,螺旋上升,并将这样的思路迁移运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不失为一种优解。

三、变革学习方式,素养落到实处

核心素养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既有知识也见核心素养的过程。人有四大天性: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遵循这些特性,我们一方面要改造课程本身,另一方面打造学生团队,变革学习方式,真正关怀学生,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让以学生为中心成为现实。

(一)求知,还学生观察的权利

观察,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教师要保护好孩子的这份童真、率直和上进,创设符合儿童心理、与之接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感受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物体和几何空间的大小等,从直观走向抽象,从猜想走向推理,从验证走向建模,慢慢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探究,还学生思考的权利

思考,就是会用数学的思维。数学的学习,常用的思路是把未知链接到已知,再迁移到其他未知领域;或从一种平衡走向不平衡,再恢复平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留足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动态生成,形成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分享,还学生表达的权利

表达,就是会用数学的语言。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互助共进,在学习中分工,在交往中合作,在分享中表达,在合作中成长,在建模中前进,具有了基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022新课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总结和时代创新,是学校未来若干年教育教学的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要深入领会其理念,掌握其内容,让核心素养随着教学真正落实绽放,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苏明强,目标·内容·过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三要素[J],福建教育,2022(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