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7
/ 2

协同护理模式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何瑞

北京回龙观医院   北京昌平100096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协同护理模式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院内110例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额外增加协同护理模式干预,统计临床护理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三个月,抑郁情绪评分,反刍思维即心理韧性评分分值显著得到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应推广。

关键词:协同护理 ;青少年 ;抑郁障碍 ; 正念认知疗法;心理韧性;反刍思维

前言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患者发病期间表现出持续性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核心症状,极易出现自残或自杀等不良现象。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环境及人才竞争趋势下,不少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受到极大的影响,在反刍思维时,导致抑郁不良情绪。而针对这种现象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将各类风险隐患因素降到最低,改善心理韧性水平,减少反刍思维问题,也从根源降低抑郁情绪的反复发作。协同护理模式,能在人力财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潜能,共同参与并促进患者调整认知状态,减轻心理困扰和负性情绪[1]。我院本次特取110例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重点探究协同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将详细研究过程及数据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筛选11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7例,最高年龄18岁,最低年龄13岁,平均年龄(14.98± 1.2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0例,最高年龄17岁,最低年龄12岁,平均年龄(14.69±1.2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青少年抑郁障碍临床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认知障碍患者,精神发育迟滞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疏导,健康宣教,基础用药指导饮食建议,运动建议等。同时,由责任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一对一健康指导,使之正确看待抑郁障碍疾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社交平台与患者保持沟通联系,分别在干预结束后,3个月后进行回访,评估抑郁障碍复发情况。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下,由临时组建的工作小组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小组内同时设经验丰富,护理组长1名,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等。详细协同护理干预对策如下:

(1)制定针对性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协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制定抑郁障碍干预方案,尊重患者主观需要,尽量以青少年接受度更高的正念干预对策为主。如融入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增加正面瑜伽等。并在护理干预期间精准识别患者的情绪状态,为后续针对性调整护理方案提供依据[2]

(2)抑郁障碍干预训练。与患者及家属讲解干预方案的总体安排,达成一致意见,确定最终方案。利用院内集中训练的模式,对患者抑郁问题加以干扰。将所有患者分成若干个训练小组,组内建立微信沟通群,为协同护理干预提供线上渠道。每周定期安排干预训练活动及项目,并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第1周,以树立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积极认知为主,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与健康宣教。第2周,增加觉察与识别自动导航训练,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理性信念,并在每一次训练过后组织组员相互讨论与反馈。第3周至第5周,主要以巩固正面训练为主,引导患者树立积极人生价值观念,能活在当下。第6到第8周,指导患者依次完成针对性训练任务,提高患者及家属抑郁障碍护理干预能力。

(3)患者出院后,协同家属为患者提供持续性护理干预,利用微信或其他线上渠道定期回访患者,与患者保持积极正向联系,了解抑郁障碍复发情况及恢复水平,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难问题,提醒患者三个月后回院复诊。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三个月后,抑郁评分,反刍思维评分及心理韧性评分。评分标准参照RRS量表,RSCA量表。其中,RSS评分分值越低,RSCA评分分值越高,患者抑郁障碍干预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评分分值变化

详见表1。

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抑郁评分变化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结束时

干预三个月后

观察组

55

58.29±5.16

42.36±4.12

30.18±5.62

对照组

55

58.99±4.25

47.64±4.16

41.29±5.54

t

2.3584

3.2589

10.251

p

0.031

0.025

0.012

2.2

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反刍思维及心理韧性评分变化

详见表2。

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 RRS评分和RSCA评分

组别

例数n

反刍思维总分(RRS

心理韧性总分(RSCA

干预前

干预结束时

干预三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结束时

干预三个月后

观察组

55

59.46±9.81

50.84±5.01

46.01±5.04

87.44±9.91

99.01±7.00

104.21±6.44

对照组

55

59.51±9.99

56.34±5.96

52.99±6.14

87.32±9.78

89.98±7.13

92.12±8.19

X2

3.2568

6.1546

2.3584

3.2589

4.3698

3.2589

p

0.018

0.024

0.031

0.025

0.012

0.025

3 讨论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且具有高致残率及死亡率的典型特征,是当下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尤其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极易出现反刍思维,心理韧性明显不足,需及时接收干预和引导,使之建立积极正向的心态,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强化自我同情和正念观念。协同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可充分发挥多维度协同的有效价值,连同患者及患者家属甚至多学科医护人员,共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问题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循序渐进,提升心理韧性水平及抗压能力[3]

我院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接受协同护理模式干预,患者抑郁情绪评分分值显著得到改善,并且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三个月后评分分值降为30.18±5.62,负性情绪明显有所缓解。而从两组患者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评分分值来看,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即三个月后,反刍思维评分分值明显有所下降,而心理韧性总评分分值显著上升,均优于对照组。可见,在协同护理干预模式下,将有效降低反刍思维,提高心理韧性,对缓解抑郁情绪障碍极为有益。

综上,协同护理模式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抗压能力,强化心理韧性,缓解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婷婷, 谢仙萍, 彭菊意, 樊晓芬, 闫晓娟, 任心心. 协同护理模式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4, 39 (03): 241-247.

[2]李婷婷, 谢仙萍, 彭菊意, 樊晓芬, 闫晓娟, 任心心. 基于正念认知疗法的协同护理模式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1-11.

[3]田曼玉, 阴桐桐, 陈洁, 田耕, 王倩, 程小菁. 接纳与承诺治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J]. 心理月刊, 2023, 18 (04): 121-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