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郧阳区第一中学
摘要:美育不是工具,不是中介,而是教育目的。美术的最高育人价值正是它的“无用之用”。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正是美术学科的“无用之用”,是促进个人全面健康成长、社会和谐发展的“大用”。
关键词:五育并举;美育;不可替代性;心理健康;
美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磨炼情操与启润心灵的重要方式。美育的目的不是单一强调某一种心理机能的提升,而是使个体在内心达到审美状态,从而实现各种心理功能内在和谐,依靠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具有协调和谐的心理境界,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普通高中处于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下接学前、小学、初中教育,上承高等教育,在学生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学生的感知觉能力相较之前学段进一步提升,创造性与想象力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抽象性、反省性也在此阶段不断加强,高中美育课堂承载了特殊的美育责任,具有重要的美育使命。
一、美育是目的,而不是仅为德育目的服务的工具、中介。
中华传统美育以有德之人的养成为最高目的,而现代学校教育的“五育并举”强调在不可或缺的五个方面中立德树人。美育是德育实施的有效情感中介。
美育具有内在德育功能。美育既有促进人的感性方面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开发智力、养育道德等内在功能,这种内在功能是由审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多重价值决定的。美育这种包含德育在内的系列、综合的“内在功能”和“多重价值”,是美育在借助外在环境、主题、内容、方法等为媒介的教育过程中,能够产生综合的育人效应。
这个效应发生的前提是审美力的养成,它立足于美育的本体,以自身为目的。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情境中,美育内在地隐含着德育的育人功能、智育的创新活力培养功能、健康生活的审美趣味养成功能以及社会性的沟通、合作能力培养功能等。因此,在美育作为目的的美育教学和艺术活动过程中,美育在五育并举中发挥着其本体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王国维在1903年的《论教育之宗旨》中主张培养“完全之人物”,分“体育、心育”二维,心育中含“知育、德育、美育”。蔡元培对美育的定义是:“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从王国维的“心育”说,到蔡元培的“陶冶”说,美育的成效都体现在人的内在健康感情的养成上。“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二、高中阶段美术学科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代美学教育家蔡元培就认为:“美育者,应善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蔡元培还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试图以一种更富有感情也更符合人性的方法去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道德素质,这也就是以美促德的思想雏形。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互相渗透和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因此可见,美育对于德育具有重要地位。
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我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为国内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为未成年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广活的空间;另一方面,它也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腐朽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广泛传播,而未成年人认识和抵御能力比较差,难免受其影响,且少部分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还走上犯罪道路。正确的审美教育能够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
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学校,要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在成长阶段学会自我保护、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至于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们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人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高中阶段美术学科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情商自控力的培养和激发生活热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强介绍,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缺乏耐心或者是有情绪方面的困扰,都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说明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一个外在表现,应该引起重视。没有人会拒绝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绘画,就是探索美好事物的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去发现美好的事物。而绘画本身没有评判标准,在美术教育中青少年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获得自信,树立价值观。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它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
四、高中阶段培养绘画习惯有助于青年潜意识中情感的表达。
心理治疗里面有一个绘画治疗,它是心理健康疏导和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内心的状态,同时在呈现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绘画疗法是一种"玄妙"的语言,是原始认知表达方式之一,通过绘画可以解读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人们的"症结"。所以培养绘画习惯就像写日记、唱歌、跳舞一样,是宣泄内心情绪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绘画者更容易表达潜意识里的情感。很多时候,内心的苦闷不就是能“说”出来就好多了吗?
五、美术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儿基会和世卫组织 在2019年曾联合发布以下数据:全球10至19岁青少年共12亿,其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该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在发展中国家,该群体中约15%曾有过自杀念头;此外,在15至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已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
美术可以表达思想感情,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
1. 美术能够治疗心理疾病。
美术能够陶冶情操,保持健康心理状态,辅助医治心理疾病。它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比如音乐、体育、诗词歌赋等。琴棋书画能够直观的反应一个人的精气神,同样也是修身养性的兴趣爱好。
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美术可以给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不同的画面、线条、颜色都能够给人带去不同的心理暗示。比如色彩心理效应,蓝色能够引起人冷的感觉;红色能够引起热烈、恐怖的感受;绿色会让人起健康、善良的感受。别赫捷列夫医生就专门建立了一座利用颜色治疗神经疾病的医院,用蓝色的房间来抑制运动性精神疾病,结果非常成功,表明蓝色展示了它药物的功能。
2.美术教育对人积极的意义。
通过美术创作,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秩序性的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能够培养孩子自主性、秩序性、耐心、独立意识、踏实务实、自信心等,独立完成作品的创作,能够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和脆弱心理。
参考文献:
[1]郭海岩,郭晓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4):74-75.
[2]胡雪梅.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9.
[3]王柳芳新时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智慧,2019(12):2.
[4]武芳.浅谈大数据时代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99.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