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区医疗急救站,江苏 常州 213200
【摘要】 目的:分析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方式,对热射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随机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选定30例为研究样本,均分两组,对照组实施院内快速降温治疗,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治疗,比对疗效、治疗安全性。结果:统计比对,观察组疗效、治疗安全性在组间更为良好(P<0.05)。结论: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方式的实施,可使热射病患者体温快速得到有效控制,充分抑制疾病危害性,治疗效果较为良好。
【关键词】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热射病;治疗作用;安全性
热射病在夏季属高发疾病,以患者所处环境温度持续性过高,造成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导致,其症状以体温异常更高、甚至模糊、昏迷等为主要表现,随体内热量蓄积,热射病可诱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可引发组织器官衰竭,由此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存极大危害性及一定致死几率[1]。热射病的救治以调节体温、机体酸碱度等为重点,既往所采用快速降温措施多是以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治疗干预,虽存治疗作用,但因缺乏及时性,对患者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恢复等造成干扰。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治疗,是在患者入院前,既给予患者降温措施,由此使患者在入院前即可得到救治,进一步促进降温治疗作用能够快速得到发挥,入院后持续实施临床治疗及相关干预,可使热射病所致组织器官功能损伤、各系统功能障碍得到有效抑制,加快患者疾病康复进程,因此实施后具备显著疾病治疗作用[2],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选定30例为研究样本,均分两组,两组资料:对照组男8例,女7例,(42.18±2.15)岁,接诊前体温(40.99±0.28)摄氏度;观察组男9例,女6例,(42.25±2.33)岁,接诊前体温(40.86±0.32)摄氏度,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院内快速降温治疗:患者接着入院后,给予补液调节机体酸碱度、电解质平衡,使用冷水对患者体表进行擦洗,调控室内温度,保障病房空气流通,头颈部、四肢等可使用冰帽、冰毯等进行遮盖,根据入院相关检测结果,给予吸氧、注射急救用药及抗炎、抗凝类药物。
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治疗:医务人员随车前往急救现场,同时携带急救药品及适量降温物品,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使用降温物品覆盖患者体表,以冷水擦拭患者四肢、腋下及颈部,促进热量散发。转运期间救护车内开空调或制冷设备降低车内温度,取冰盐水进行输液,调节血容量,做抗休克治疗,稳定期生命体征,同时与院内取得联系,报告监测所得数据及患者病情、入院时间等。待患者入院后,对其病情实施持续监测,并开展入院相关检测,明确患者病情,适度调整降温方式,稳定其生命体征,如患者意识清楚,可做适度沟通,根据患者反馈信息,给予治疗措施或调整治疗方案,恢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如患者处昏迷状态,应在治疗期间定时测量其体表温度及肛温,管控治疗开展方式及降温时间,给予低温生理盐水及葡萄糖,调节机体酸碱度及电解质,定时检测生命体征,如出现波动,需第一时间开展急救措施及治疗用药,促进患者意识恢复的同时,保障其生命安全。
1.3观察指标
疗效统计:肌酐、肌酸激酶、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统计时间:行治疗前、行治疗后。
治疗安全性统计:低体温症、寒噤、心律失常、抽搐等。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治疗热射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采用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值、²值进行检验,以(x±s)、(n%)方式进行表示,检验结果为P<0.05,表示数据存差异、P>0.05时,表示统计结果无差异。
2.1疗效统计比对
疗效指标比对,观察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热射病患者临床疗效统计(x±s) n=30
肌酐(μmil/L) | 肌酸激酶(U/L) | 丙氨酸转氨酶(U/L) | 凝血酶原时间(s) | ||||||
分组 | 案例(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15 | 361.22±13.45 | 157.59±10.22 | 844.29±47.17 | 545.20±51.21 | 152.86±20.47 | 124.66±13.56 | 21.52±4.68 | 13.56±3.64 |
观察组 | 15 | 360.48±13.57 | 118.25±8.46 | 845.72±46.89 | 267.66±32.72 | 152.90±19.75 | 96.39±8.47 | 21.74±4.59 | 10.32±2.71 |
t | - | 0.1500 | 11.4841 | 0.0832 | 17.6879 | 0.0054 | 6.8482 | 0.1299 | 2.7651 |
P | - | 0.8818 | 0.0000 | 0.9342 | 0.0000 | 0.9957 | 0.0000 | 0.8975 | 0.0100 |
2.2治疗安全性统计
观察组行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在组间具备治疗安全性(P<0.05),见表2。
表2热射病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性统计(n%)
分组 | 案例(n) | 低体温症 | 寒噤 | 心律失常 | 抽搐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对照组 | 15 | 2(13.33%) | 3(20.00%) | 1(6.66%) | 1(6.66%) | 7(46.66%) |
观察组 | 15 | 0(0.00%) | 1(6.66%) | 0(0.00%) | 0(0.00%) | 1(6.66%) |
X² | - | - | - | - | - | 6.1364 |
P | - | - | - | - | - | 0.0132 |
3.讨论
热射病在发病后对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各系统运行等均可造成危害性影响,以致病因素是以人体所处环境温度过高所致,因此在夏季较为常见,也有部分产妇在产褥期因长辈落后思想长期处于封闭空间而引发[3]。
热射病所存危害性、影响性巨大,因此在临床上可见病死案例。及时调控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散热,能够对热射病产生良好治疗作用,既往临床多对入院患者采取冰敷、冷水擦拭体表等快速降温方式,使人体热量得以挥发,配合给予补液、治疗用药等,可以使患者生理机能、意识状态等得以恢复,以此达到阻止器官损伤的治疗目的[4]。但在临床救治开展中,入院后行快速降温放方式并不能及时抑制热射病疾病进程,如出现转运时间过长,将加重疾病危害性及组织器官功能损伤、临床治疗难度[5]。因此,考量热射病致病特点、治疗需求等因素,以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方式对患者实施救治,在入院前、入院后,持续性给予患者降温治疗及相关急救措施,开展后,可使疾病救治及时性得到显著提高,且贯穿救治全过程,由此在抑制患者病情进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患者体内热量回访,从而稳定患者体质状态,并在转运过程中与院内沟通患者病情,明确入院后救治措施及施救方式,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疾病康复几率,存显著治疗作用[6]。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无缝式快速降温,能够有效治疗热射病,在临床中具备良好应用效果,存使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璐琪.院外劳力性热射病的降温护理方法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11):138-140+143.
[2]顾卫国.探讨冰毯联合降温法在抢救热射病患者的降温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1):82-83.
[3]李纯,陈惠清.热射病的死亡病例分析和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9):151-152.
[4]王洪萍,陈玮,李淑萍,王志璐,武玉田,李海玲.劳力性热射病的快速识别与降温治疗进展[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10):1006-1010.
[5]李凯,徐静.观察4℃生理盐水快速静脉滴注降温治疗热射病的效果[J].健康之路,2018,17(05):82-83.
[6]周亚美.10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