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昆华医院 儿科 云南昆明650301
【摘要】:目的:探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便利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好,且获得护理满意度高(P<0. 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小儿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同时也能够增强患儿家长对小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有帮助,且能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儿科;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儿科患者基本为14岁以下的儿童群体,其中不乏心理及生理状况均不成熟的婴幼儿,其就诊年龄小,且理解和认知均较局限,难以表达自身需求,常存在治疗抵抗问题[1]。由于疾病带来的不适及陌生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伴有紧张、焦虑及恐惧的不良心理,患儿常采取哭闹、抵抗的方式对抗治疗,使得治疗过程受阻,不仅会延长患儿的恢复时间,甚至会增加疾病严重程度[2]。而患儿家属出于心疼、宠溺的心理,面对患儿的治疗抵抗时,也会降低治疗的配合度,甚至引发与医护人员的矛盾及纠纷,降低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3]。普通沟通局限于语言交流、儿科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虽患儿家属能够顺利沟通,但患儿常存在理解障碍,因此,简明的,容易被患儿接受的沟通方式更被临床护理工作需要[4]。有研究表明,在儿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肢体语言的沟通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最终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5]。本文旨在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便利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94±1.63)岁;研究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85±1.72)岁,两组患儿的疾病类型、疾病严重程度、病程等资料平衡性良好,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两组患儿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情况等资料平衡性良好,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温湿度适宜。对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给予患儿及家属健康宣教。给予基本的护理操作,对家属进行用药及出入院指导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肢体语言沟通,具体内容如下:① 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时,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多结合肢体语言、眼神、表情等方式与患儿互动,以期构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如患儿出现发热等不适时,护理人员可轻抚患儿的额头,给予患儿关爱。患儿出现烦躁,哭闹等情绪时,护理人员应对患儿进行安抚,可采取拥抱,肢体接触,眼神交流等缓解患儿的情绪,或可利用颜色鲜明的小玩具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待患儿情绪稳定后再行后续治疗。②患儿进入病区后,护理人员应带领患儿及家属熟悉医院的环境,消除儿童家属的陌生感,病房可按照儿童喜好进行适当的布置,如张贴海报,放置小玩具等缓解患儿的情绪,消除其对病房的陌生感。③在治疗过程中,如患儿对设备产生恐惧时,护理人员可轻拍患儿背部,抚摸患儿头部,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④护理人员应认真聆听患儿的感受,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点头予以肯定,并予以眼神交流,取得患儿的信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当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干预后,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组别 | 例数 | 不依从 | 基本依从 | 完全依从 | 依从率 |
对照组 | 60 | 18 | 22 | 10 | 40(66.67%) |
研究组 | 60 | 12 | 22 | 26 | 48(80.00%) |
X2值 | - | - | - | 2.727 | |
P值 | - | - | - | 0.148 |
2.2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 例数 | 不满意 | 基本满意 | 完全满意 | 满意度 |
对照组 | 60 | 32 | 21 | 7 | 28(46.67%) |
研究组 | 60 | 1 | 30 | 29 | 59(98.33%) |
X2值 | - | - | - | 33.149 | |
P值 | - | - | - | <0.001 |
3讨论
儿科患者因缺乏描述病情及自我感受的表达能力,普遍对医护人员存在恐惧心理,使得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受阻
[6]。有研究显示,有效的护理沟通措施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在与幼儿患者的沟通治疗中,单纯的语言沟通难以被患儿理解,此时,一定的肢体语言沟通,如眼神及姿态表情等将发挥一定的作用[8]。在儿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在沟通过程中随机发挥的对儿童患者非常有效用于补充语言交流不足的非语言交流方式[9]。儿科患者是家庭关注的重点,患儿家属对治疗预期期望值常较高,委婉得体的肢体语言结合有技巧的语言沟通,将使得护患关系更和谐,患儿也将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本研究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儿科的护理中,结果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好,且获得护理满意度高(P<0. 05)。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显著,可提高小儿患者治疗依从性,也能够增强患儿家长对小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琴.肢体语言沟通结合互动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2):109-111.
[2]王玉慧.肢体语言沟通干预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14):156-158.
[3]张霞.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14):124-126.
[4]王倩.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妇儿健康导刊,2023,2(07):155-157.
[5]董红艳,王素兰.基于CICARE沟通模式的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06):109-111.
[6]李艳芬.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幸福家庭,2019(17):68.
[7]陈方.综合评价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8):126.
[8]赵景.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3):127.[9]汪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