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1
/ 2

规范化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潘菲菲 杨琴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济南  271100

摘要:目的 研究规范化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消化内科收治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方式平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规范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幽门螺杆菌的转阴率、治疗后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不良反应、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规范化治疗相较于常规性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并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安全性较高,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规范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一般与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萎缩性胃炎发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酗酒、吸烟、喜食热烫和刺激性食物的人群[1]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者消失部分患者可伴有肠化生为特点患者主要中腹痛、饱胀、上腹不适、嗳气、反酸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胃癌[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对症治疗、改善消化功能、保护胃黏膜本文对规范化治疗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期间消化内科收治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5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26±4.87岁,平均病程在6.28±2.34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1-73岁,平均年龄50.26±3.76岁,平均病程在5.06±4.23年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没有显著差异。

1.2纳入与排除资料

纳入资料:患者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不存在胃癌、肝癌、精神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癌症、器质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高,能够参加研究全过程。

排除资料:患者年龄未满18周岁;存在胃癌、精神分裂症等器质性疾病、精神类疾病;对研究中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史;中途退出研究。

1.3方法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的一日三餐由护士制定干预计划,一日三餐进食规律,不食雪糕、麻辣烫、辣条等生冷、刺激的食物,清淡饮食,不暴饮暴食。主食以米饭为主,不进食年糕、粽子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平时多摄入水果和绿叶青菜,以补充多种维生素,防止贫血和微量元素缺乏。对照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措施,例如若患者存在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情况,可选用铝碳酸镁、多潘立酮保护胃黏膜、改善胃动力。铝碳酸镁与多潘立酮每日早中晚口服3次,多潘立酮每次50mg,铝碳酸镁每次1-2片,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用药。

实验组患者采取规范化治疗措施,治疗方法为替普瑞酮联合四联疗法,具体四联疗法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奥美拉唑每日服用一次,每次20mg;阿莫西林与克霉素每日一次,阿莫西林每次2g,克拉霉素每次1g;枸橼酸铋钾每日一次,每次1.2g。替普瑞酮推荐剂量为每次50mg,每天三次,饭后服用。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指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且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无效指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治疗总体有效率为显效及有效的患者例数/患者总体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转阴率以及治疗6个月随访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营养不良发生率。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8.0计算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以表示计量资料,以例数、率(n、%)表示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均用行%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体有效率

治疗后,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的例数多于对照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总有效率[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35

26

6

3

32(91.40)

对照组

35

20

3

12

23(65.70)

X2

6.93

P

<0.05

2.2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

经治疗,实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88.50%高于对照组82.86%,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为2.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复发率[例(%)]

组别

n

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复发率

实验组

35

31(88.50)

1(2.85)

对照组

35

29(82.86)

6(17.14)

X2

4.19

3.98

P

<0.05

<0.05

2.3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及营养不良发生率[例(%)]

组别

n

不良反应

营养不良

实验组

35

2(5.71)

0(0.00)

对照组

35

9(25.71)

7(20.00)

X2

5.031

4.434

P

<0.05

<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的非特异性炎症,患者受到幽门螺杆菌等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胃黏膜萎缩、变薄。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而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为胃黏膜存在过多炎症,可导致胃部产生过多的胃酸,大量胃酸与进食的食物能够产生发酵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患者感到饱胀感。患者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也会下降,出现积食、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若任其发展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等并发症[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常规治疗的患者可根据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使用抗幽门螺杆菌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达到去除病因的作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抗生素可杀菌,铋剂有胃黏膜保护作用;使用促胃动力药抑制胃-十二指肠反流,提高胃动力。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案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替普瑞酮,替普瑞酮作为胃黏膜保护药,能够增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促进黏膜的修复,对溃疡及胃黏膜病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4-5]。本研究表明,采用规范化治疗相较于常规治疗来说,更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显著降低复发率,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未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采取规范化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幽门螺杆菌的转阴率,还能够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降低复发率,保护肠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建鹏.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规范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05):38-40.

[2]刘奕明,钟平玉.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0):64-66.

[3]张育娟.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规范治疗效果观察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2):36.

[4]赵涵,丁娜,商振宁.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化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标准化,2024,(12):257-260.

[5]洪敏,王松坡,沈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3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