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助力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1
/ 3

高校外语教师助力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徐平 姚淑娥  王晓恒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要:河北作为燕赵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其深厚底蕴令人瞩目。推动河北文化走向世界,是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华丽转身,增强我省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战略。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河北文化的国际传播愈发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这一进程离不开掌握中国文化精髓并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因此,河北省的高校外语教师需深刻洞察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将中国文化自觉意识融入教学之中,不断提升个人文化素养。通过这样的努力,高校外语教师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出适应全球化需求、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外语人才,还能在河北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河北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字: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语教师;对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凝结着人类的伟大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讲好非遗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外语教师作为语言专业人才,在对外传播交流中可发挥巨大作用。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知名度日益提升,然而,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区域性地方文化却仅限于国内,高校外语教师传播本土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因此,本文将基于“文化传播与翻译者”和“外语人才培养者”两个角色探讨高校外语教师如何在非遗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目前,少部分文献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语种传播,但缺少具体路径的分析。同时,部分学者对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史高嫣提出石家庄高校非遗传承的对策,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探索非遗的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和完善非遗研究机构。一些学者从高校外语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叶慧君提出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要充分认清外语教学的发展历史与时代需求,提升自身的中国文化自觉意识与素养。王丹阳分析了河北省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的现状,提出应加强多主体通力合作,加大对非遗的资金投入;广泛传播,注重挖掘非遗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建立非遗数字化建档保护与利用体系。高昂之(2019)从传播学的角度,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要素,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和传播客体三个维度,通过译者主体性构建、传播内容多维整合以及传播风格顺应性设计等方法,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和国际传播策略进行有效的设计。黄昭晖(2023)通过分析非遗短视频,探讨非遗话语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如何综合运用翻译和外语讲述中国文化和传播价值观。

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传播现状

河北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河北梆子、乐亭秧歌、唐山皮影、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 162 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684 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河北省非遗网调查数据,统计时间截至 2022 年 5 月),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

从总体上看河北省非遗对外翻译传播工作起步和布局较晚,缺乏系统性,尚停留在唤醒大众意识,让世界听到河北声音这一层面上,而要让世界真正了解河北,让海外受众接受和认同真实的河北,展示新时代河北形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传播主体有待扩大,政府有关部门依然是河北非遗对外翻译传播工作的主体,缺乏官方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或民间海外文化交流机构的参与。第二,传播内容有待丰富与完善。根据图书馆资料和图书网站资料,目前关于河北省非遗的图书有《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石家庄市藁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等书籍,多是以介绍地方性非遗为主,且极少有英文版本。据河北省文旅厅网站介绍,全省已出版国家级非遗项目图书类研究成果百余种,包括《永年太极拳志》《峰峰民间文学集》《中国武强年画集成武强卷》《鹰爪拳》《河北皮影、木偶》《当代磁州窑艺术选粹》《定窑研究》《石雕研究》《衡水阎庄法帖》《河北戏剧》《冀中戏剧哈哈腔》《吴桥杂技》《高洛音乐会》《冀南皮影》。河北省文旅厅网站上有部分非遗介绍,也只限于中文版。近期,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新闻网联合推出《非遗里的河北》系列短视频,视频短小精湛,符合现代人浏览信息的特点,但是信息量有限且无配音讲解。整体上看,目前仍缺乏河北省非遗的有影响力的、成体系的图书及视频双语成果。 第三,对外传播渠道依然以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为主,需要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等多方位把握非遗传播新方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对外传播的媒介作用。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短视频,共找到1020条视频,绝大部分是关于公众熟知的中国文化符号介绍,使用英语介绍河北本土非遗文化的少之甚少。制作者包括官方媒体如中国日报,也有学生等英语爱好者,包括学生作品、Vlog等形式。

目前,部分高校在河北省非遗文化宣传和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主办的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了承德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63项,每项均配有详细图文。衡水学院建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所建网站上介绍了少部分河北非遗。河北外国语学院出版了多语种介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并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中。

三、高校外语教师文化传播路径

外语教师肩负着“外语人才培养者”和“文化翻译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教师的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外语教师的使命之一是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外语人才和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外语毕业生在毕业后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依然肩负着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成为“文化强国”战略下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主动的双向文化传播意识和较强的传播能力的必备特质。

(一)文化翻译与传播者

外语教师从其职业特点及知识结构上来看,有着先天的语言及文化优势,与国外文化接触更多,有能力也具备更多的条件进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目前,从河北省众多相关课题的研究和成果来看,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中外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以及对于将高校外语教师置于全球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对其在河北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身份和作用的研究还极为少见。我省高校外语教师要以此为机遇,拓宽学术视野,突破学术研究的局限性,积极申报此类科研课题,致力于提高河北文化翻译质量与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同时,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学习传播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也关注家乡本土的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到河北非遗文化的翻译实践中,力求将更多河北非遗文化的书籍、视频作品呈现给世界。翻译的社会功能是文化的传播,这就要求译者既做到准确,又能传达出文化内涵,才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因此,应首先在翻译专家的带领下形成较为权威的河北非遗文化的官方翻译版本,以此形成传播中的话语权。如建立语料库,官方宣传网站,出版系列书籍等。这样将避免不同外语教师使用不同的表述进行宣传交流,造成接受者的误解,不利于形成完整统一的文化印象。在形成统一的话语权之后,外语教师可创新传播形式,融入科技元素,让双语的非遗元素随处可见。当前,随着中国的不断对外开放及免签国家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从旅游景点被外国人“占领”的新闻到外国博主的关于中国旅游印象的网红短视频,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去深入了解中国,因此,外语教师应利用此契机,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中国,助力河北创设一个语言友好的旅行环境,让外国友人充分了解中国的非遗文化以及以河北为代表的燕赵文化。当前,各地文旅机构正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及宣传,外语教师可加强合作,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助力本土文化活动走出去。因此,外语教师大有可为,非遗文化的对外宣传需要以他们为代表的语言专业人才。

(二)外语人才培养者

当前,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和高科技有着强烈的兴趣,也在通过他们的着装、爱好等展示着他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关注。

为了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家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高校外语教学中要增加介绍中国文化为主题内容的课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等课程,践行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介绍中国的文化符号,介绍家乡的非遗文化等,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讨论,用辩证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减少中西文化在课堂上的失衡,是高校外语教师的重要责任。此外,可以通过举办非遗主题的大赛,如短视频大赛,鼓励学生去发现家乡的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进而宣传非遗文化。

四、结语

季羡林先生曾说: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外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与工具,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技能的掌握上,更在于其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在当前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外语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针对河北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学术界与高等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外语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致力于培养具备高度语言技能、深厚文化底蕴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外语人才。外语教师应积极融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中,用专业知识建构非遗文化的话语权,结合信息科技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增强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与技巧,成为河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推手。

本文为河北外国语学院2023年校级课题高校外语教师助力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编号:HW2023117

参考文献

[1]杜娟.叙事学视角下的山西非遗外宣英译路径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7(2):75-78.

[2]高昂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与国际传播:现状与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2):136-142.

[3]黄昭晖,吴颖.非遗话语在对外翻译与外语讲述中的差异化传播——以FJTV和CGTN“佛跳墙”题材短视频为例[J].文教资料,2023,(05):5-9.

[4]史高嫣,赵法钟.石家庄高校非遗传承对策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

[5]王丹阳,王颖.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44(06):158-160.

[6]许晓晴.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高校外语教学[J].校园英语,2021(11):41-42.

[7]叶慧君,刘东彪.河北文化对外传播中高校外语教师的意识与责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0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