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肝内肿块型的胆管细胞癌(MICC)影像表现与其鉴别诊断。方法:依照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MRI、CT、MRI与CT联合三个小组,病例数分别为22例/38例/8例,对3组影像表现与其鉴别诊断最终结果予以观察对比。结果:MRI、CT扫描之下,患者动脉期时候病灶表现主要是环状强化,而门脉期和平衡期有明显强化现象,主要征象为肝包膜明显凹陷、肝内胆管明显扩张,且动脉血管已经穿行病灶部位。选取鉴别诊断临床的金标准为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对比MRI/CT/MRI与CT联合之下所获准确比率结果发现,MRI与CT联合显然更高,可达100.00%。结论:MICC影像表现比较有特征性,动态增强临床扫描操作属于鉴别诊断实施要点,MRI与CT联合应用,可促使MICC临床诊断达到更高准确比率。
关键词:胆管细胞癌;肝内肿块型;影像表现;鉴别诊断
针对肝内原发性的胆管细胞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还被称之是周围型的胆管细胞癌[1]。肝内肿块型的胆管细胞癌(MICC),在肝脏原发性的恶性肿瘤中列居第二位,危险因素以硬化性原发性胆管炎、病毒性慢性肝炎、肝内并发胆管结石等为主[2]。为能够更好地对患有MICC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则早期阶段做好临床检查与其鉴别诊断比较重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2020.10~2023.05我医院收治50例MICC病人,选取不同护理措施展开对比观察,如下是所获结果及其详细论述:
1.1 对象
筛选2020.10~2023.05我医院收治50例MICC病人。患者年龄均介于78~35(6.52±43.33)岁;男女各占比为22例/30例。依照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MRI、CT、MRI与CT联合三个小组,病例数分别为22例/38例/8例。症状表现:乏力消瘦/反复发热/黄疸/腹痛/骨转移到腰背疼痛/胆道结石分别为11例/4例/4例/5例/7例/21例。3组MICC病人资料信息完整,已经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排除肾脏及血液疾病、精神疾病者;排除中途不配合及退出者。3组病人认真阅读院内出具的知情书,已经确认签字。3组基础资料信息虽无显著差异,但客观性的统计意义存在(P>0.05)。
1.2 方法
MRI检查:优选SIEMENS 3.0T超导型MAGNETOM Skyra磁共振仪器与其配套相控的阵线圈(32通道体)。开展MR腹部平扫、增强扫描及其DWI检查。下面为主要序列:T2WI冠状位序列(TR 1100 ms/TE 80 ms),层厚与其间隔分别为6.00mm/1.00mm;DIXON-VIBE轴位序列(TR0ms/TE 3.64ms),层厚与其间隔分别为2.00mm/0mm;T2WI轴位序列(TR1086ms/TE80ms);DWI序列(TR2602 ms/TE89ms),层厚与其间隔分别为5.00mm/1.00mm;脂肪抑制T2WI序列(TR1100 ms/TE70 ms)。TRA-DCE(多期动态化增强)扫描总体层厚与其间隔分别为3.00mm/0mm。要求各期扫描操作时间都要在完成对比剂注射之后:针对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各自时间为17s/60s/3min。此次优选钆塞酸二钠普美显、对比剂钆剂Gd-DTPA。借由Ulrich高压双筒注射器,由患者肘静脉保持3mL/s速率团注约0.20mL/kg。
CT检查:优选GE Revolution CT型号的扫描仪器开展各项扫描操作。扫描前患者应当处于空腹,口服800~1000mL对比剂(阴性),扫描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扫描期间管电压设定为120kV,选取自动毫安扫描技术,先对患者腹部实施CT平扫,保持层厚与其间距为5.000mm。再借助Ulrich三腔式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维持3~4 mL/s速率团注规格为300mg/mL的碘海醇,剂量为1.60mL/kg(实际剂量还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予以合理调整确定),对患者的腹部主动脉膈层部位,借由对比剂联合自动追踪触发技术实施扫动脉期操作,延迟60s及120s之后,获取患者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扫描影像。之后,对平扫及增强层厚为5.00mm影像予以重建,形成0.625mm影像,再重建冠状位及其矢状位即可。
1.3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方法
PSS24.0被优选为此次统计学的一个系统软件包。(n,%)为计数数据所用表达方式。观察并统计记录3组MICC影像表现与其鉴别诊断总体准确度数据。
2.1 病灶特征与影像表现
本次52例病人当中,单发/多发分别有32例/20例。表1可见3组病人在本次临床检查诊断中的影像表现情况。结合图1可发现,MRI检查显示T2WI高/T1WI低,且DWI呈高信号,21例患者门脉期与平衡期总体强化程度向内填充;有1例患者强化环完整度差,不均匀性强化;有21例患者增强动脉期周边病灶呈环形强化。注射特异性肝胆对比剂的普美显之后,2例患者病灶中心有明显的星状瘢痕。异常灌注/肝叶萎缩/肝包膜明显凹陷/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的患者,分别有16例/8例/36例/30例。
表1 影像表现(n,%)
影像特征表现 | MRI(n=22) | CT(n=38) | MRI与CT联合(n=8) |
不均匀性强化 | 1 | 9 | 0 |
环形强化 | 21 | 28 | 8 |
强化环完整光滑 | 0 | 0 | 0 |
无明显强化 | 0 | 1 | 0 |
延迟强化 | 21 | 33 | 7 |
DWI高信号 | 8 | 22 | 8 |
异常灌注 | 5 | 13 | 4 |
肝叶萎缩 | 3 | 6 | 1 |
肝包膜明显凹陷 | 13 | 27 | 3 |
周围胆管明显扩张 | 13 | 22 | 5 |
图1 肝右侧后叶上段部分MICC普美显之下增强MAI检查影像表现示意图
2.2 鉴别诊断
如表2:本次鉴别诊断临床的金标准为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针对MRI/CT/MRI与CT联合之下所获准确比率上,MRI与CT联合显然更高,可达100.00%。
表2 鉴别诊断最终结果(n,%)
鉴别诊断手段 | 不符合 | 符合 | 准确比率(%) |
MRI(n=22) | 18 | 4 | 81.82 |
CT(n=38) | 32 | 6 | 84.21 |
MRI与CT联合(n=8) | 8 | 0 | 100.00 |
MICC属于一种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后通常会有乏力消瘦、持续发热、黄疸、腹痛等一系列症状出现。那么,伴随国内MICC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长,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开始增加对该疾病检查与其鉴别诊断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视度。针对MICC影像特征表现,通常和病理类型、肿瘤细胞总体分布情况等有关联[3]。为能够有效精准高效地对该疾病作出鉴别诊断,则就需注重检查方法的优选。MRI、CT都是用于对MICC作出鉴别诊断的典型手段或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与CT联合可达到更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程度(100.00%)。同时,MICC疾病具有显著特征性的临床影像表现,实施动态化的增强扫描属于临床诊断与其鉴别诊断操作的重点。
综上,MICC疾病临床鉴别诊断中,建议提供对MRI与CT联合应用这种方式的重视度,且诊断过程中还需注重实施动态化的增强扫描,充分结合患者病灶征象,如此便于获取更高诊断准确比率。
参考文献:
[1] 解传永,薛冰.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J].癌症进展, 2023, 21(18):2078-2081.
[2] 朱永东,张建匡,刘兵.MRI和CT影像学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001):130-132.
[3] 梁兴.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3):0156-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