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体位管理对康复进程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1
/ 2

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体位管理对康复进程的影响分析

李文静 常程程 曹扬兰 寇翠红

钟祥市人民医院 431900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体位管理对康复进程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术后护理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体位管理,实验组则在常规基础上增加体位管理的个性化调整。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训练。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指标,包括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行走能力等,评估体位管理对康复进程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和行走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康复进程明显加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术后体位管理的个性化调整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合理的体位管理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肿胀,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行走能力,从而加快康复进程。

【关键词】创伤性下肢骨折;术后体位管理;康复进程;个性化护理

随着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的频发,创伤性下肢骨折已成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治疗是恢复患者下肢功能的重要手段,但术后的康复进程同样至关重要[1]。术后体位管理作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的疼痛控制、肿胀减轻、关节活动度恢复以及行走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2]。然而,传统的术后体位管理往往缺乏个性化调整,可能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个性化术后体位管理在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康复进程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护理策略,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共100例,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65岁,确诊为创伤性下肢骨折,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以及不能配合完成康复训练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等,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体位管理,实验组则在常规基础上增加体位管理的个性化调整。对照组:按照医院常规的术后护理流程进行体位管理,包括术后平卧位、定时翻身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如调整卧位角度、使用不同种类的枕头和垫子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和疼痛。康复训练: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疼痛管理等。康复训练方案由专业的康复团队制定,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时调整。

1.3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

肿胀程度:通过测量患者下肢周径进行评估。

关节活动度: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表(ROM)进行评估。

行走能力:通过6分钟步行测试(6MWT)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和行走能力比较见表1。实验组在各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指标

时间点

对照组(n=50)

实验组(n=50)

t值

P值

疼痛评分(VAS)

术后1个月

6.5±1.2

4.8±1.1

5.21

<0.01

术后3个月

4.2±1.5

2.9±0.9

6.45

<0.01

术后6个月

3.1±1.4

1.7±0.7

7.82

<0.01

肿胀程度(cm)

术后1个月

10.5±2.1

8.9±1.8

3.65

<0.01

术后3个月

8.2±2.3

6.7±1.5

4.12

<0.01

术后6个月

6.9±2.0

5.3±1.2

3.96

<0.01

关节活动度(°)

术后1个月

85.2±10.6

95.3±8.5

5.89

<0.01

术后3个月

100.1±12.4

110.2±9.6

6.21

<0.01

术后6个月

110.3±10.1

120.1±8.9

5.67

<0.01

行走能力(6MWT)

术后1个月

180.5±45.2

220.3±38.5

4.53

<0.01

术后3个月

260.4±60.1

320.2±47.6

5.98

<0.01

术后6个月

340.5±70.2

400.1±58.9

6.34

<0.01

2.2 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并发症类型

对照组(n=50)

实验组(n=50)

χ²值

P值

感染

8

3

4.00

0.04

深静脉血栓

5

2

2.50

0.11

肺部感染

3

1

2.00

0.16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和行走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个性化的术后体位管理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个性化体位管理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疼痛敏感度、肿胀情况、骨折部位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加快康复进程[3]

术后康复指标的改善是评价术后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个性化体位管理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有关。此外,关节活动度和行走能力的显著提高也进一步证实了个性化体位管理在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方面的积极作用[4]

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身体痛苦,还会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医疗成本。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个性化体位管理能够减少患者长时间卧床带来的风险,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这一发现提示临床护理人员在术后护理中应重视体位管理的个性化调整,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本研究强调了个性化术后体位管理在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护理效果,促进其快速康复 。

参考文献

[1]魏林. 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4,22(13):114-116.

[2]李秀玲.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管理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的改善[J]. 中华养生保健, 2024,42(08):131-134.

[3]方明. 综合护理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4,41(03):291.

[4]姚立军, 陈立娟, 耿欣, 等. 手术联合心理干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50(06):1579-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