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战区空军医院 邮编: 037006
【摘要】目的:探究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式及预后效果。方法:以我院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进行研究。以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以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常规组应用传统放射治疗,实验组联合应用靶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表现。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结合靶向治疗具备显著治疗优势,对于症状的控制作用更加突出,值得推广。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靶向治疗;临床效果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临床中最为主要的肺癌疾病,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但是约有70%的患者在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此时会措施外科手术时机[1]。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按照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方式来保障患者整体预后效果[2]。目前来看,放射治疗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放疗强度的增长,损伤正常细胞的程度也会随之提升,此时会对患者形成严重的负面干扰与危害。对此,为了有效提高整体预后水平,本文以对比方式探讨不同治疗方式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进行研究。以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30例,年龄(49.64±3.51)岁,左侧与右侧肿块患者17例、13例,术后病理检查腺癌15例、大细胞癌8例、鳞癌7例,IIIa期患者6例、IIIb期患者22例、IV期患者2例;常规组患者30例,年龄(49.64±3.51)岁,左侧与右侧肿块患者16例、14例,术后病理检查腺癌12例、大细胞癌9例、鳞癌9例,IIIa期患者7例、IIIb期患者9例、IV期患者4例。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入选标准:被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年龄18到80岁;自愿接受相关治疗;对临床医护操作认可。排除标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或小细胞肺癌;预计生存期不到1年;弥漫性转移;脏器或神经功能异常。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传统放射治疗,采用放射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总共治疗5次,源轴距100cm,以6兆伏X线,每次剂量1.8到2Gy,费原发病灶剂量为50到60Gy。骨转移灶的放疗总量为40到46Gy,脑转移灶采用全脑放射治疗,剂量总量为30到40Gy。对于转移灶明显患者先进行转移灶治疗再实行肺部病灶治疗。
实验组联合应用靶向治疗,放射治疗与常规组相同。靶向治疗采用口服吉非替尼,每天用药250mg,在进食之后2小时内用药,连续用药4周。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表现。
病灶完全消失则判断为显效;症状明显好转通过治疗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灶减少在80%以上评价为有效;其他患者均评价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基于具体类型采用定量、定性方式判断,针对性别等百分比数据采用T2检验,对于年龄等均数数据应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中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实验组(n=30) | 18 | 11 | 1 | 96.67% |
常规组(n=30) | 17 | 10 | 3 | 90.00% |
P值 | - | - | - | >0.05 |
2.2手术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并发症对比
组别 | 例数 | 肝功能损伤 | 放射性肺炎 | 消化道反应 | 骨髓抑制 | 其他 | 发生率 |
实验组 | 30 | 1 | 1 | 0 | 0 | 0 | 6.67% |
常规组 | 30 | 2 | 1 | 1 | 2 | 0 | 20.00% |
P | - | - | - | - | - | - | <0.05 |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临床研究的持续深入再加上基因检测技术的持续提升,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也在不断的成熟,目前已经成功研发了关于低毒性且具备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该药物的代表之一便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备比较突出的治疗效果,目前已经成为了首选靶向治疗药物,但是临床中非小细胞肺癌对于放射治疗的敏感度相对比较低,副作用相对比较大并且疗效不理想[3]。
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持续发展,放射治疗可以提升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长度,放射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细胞增量周期与病理类型,其原理是通过辐射能量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其会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4]-[5]。细胞的加速增值与缺氧会导致放射抗性的提升,此时放射治疗会逐渐失去原本的治疗价值与意义。分子靶向治疗属于一种干扰肿瘤细胞信号传递的治疗方式,其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效果。当前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信号传递最为主要且广泛的途径在于靶向作用位点,肿瘤细胞的反射灵敏度和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有着负相关表现,也就是说非小细胞肺癌表达水平越高则放射抗性越强,此时对于靶向治疗的一粒阿星也会随之提升。另外,分子靶向治疗方式可以提升放射治疗的灵敏度与癌细胞抑制作用,因为抑制剂的检查点在于G1期,其属于癌细胞生长繁殖的重要阶段,属于放射敏感期,增长放射治疗的灵敏度与限制细胞繁殖作用更加明显,从而实现对患者生存周期的延长。总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采用放射结合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更加突出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放射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不仅治疗有效率更加明显,同时还可以达到更加突出的治疗安全性,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作用明显,有利于患者短期与远期预后水平的改善,可以作为常规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结合靶向治疗具备显著治疗优势,对于症状的控制作用更加突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肖霞,王琦,过雪丹,etal.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1,33(01):1-8.
[2]胡亚锋,屈志刚,李金波,等.循环肿瘤细胞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联合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019(002):173-176.
[3]叶冠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后失败模式及联合放疗临床意义[J].系统医学,2019,004(024):P.54-56.
[4]刘锐锋,张秋宁,罗宏涛,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J].甘肃医药,2019,038(009):777-781,785.
[5]姚金菊.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9,v.20(08):12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