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县域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7
/ 2

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县域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许丁丁 程莹莹 周利梅

武汉产业创新研发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202

要: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也  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创新产业、创新平台、 创新要素、政策机制等方面,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新产业赛道布局、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平台搭建、要素资源匹配和创新环境营造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新赛道;县域

一、科技创新的背景意义

新发展阶段下,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 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党中央科学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蓄水池”,应主动承担科技 赋能、创新驱动的重大使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 产业,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支撑。

二、县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1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2

我国县域产业以生产制造为主,价值链偏低端,研发设

1作者:许丁丁,武汉产业创新研发有限公司 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创新、科技政策、产业规划

1


计和高新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偏少。普遍存在传统产业占比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的特点,传统产业多集中在资源依赖型产业及化工、纺织等产业门类,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较晚、规模不大,缺乏新兴产业谋划。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

企业创新意识不足、意愿不强、能力不够。尽管高校、科研院所转化的技术和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低,企 业仍存在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程

度较低的现象。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未及时跟上 新形势、新变化,未能深刻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带来的重大影响,导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发 展思路、加大研发投入,对产品创新性、成果转化、知识产 权创造和保护、企业高新资质申请上上关注不够。

三)创新平台载体效能不够

研发机构、创新园区和孵化载体等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平台量质不高。新型研发机构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不够。公共技术平台缺乏,企业普遍需要的检验检测、成果转化、小试中试、技术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涉及更少。科技孵化器、 众创空间层级低、服务质量不高,业务依赖于出租厂房、工 商注册登记等方面,高价值服务开展较少。

四)创新要素吸引力不强

人才、金融是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地级市

2


常常会受到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能力不 足,对金融机构的牵引力不够。科技人员总量较少,一方面是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较少,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足,导致总体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数量不多。入驻江夏的科技金融机构较少,如科技支行、创投分行、科技信贷等机构较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创新政策机制不完善

地级市普遍存在传统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思维,对科 技创新、创新氛围营造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地级市科技创新工作主管部门多为科经 局或是科技局,科经局重经济发展轻科技创新,科技局工作 主要是对上级科技工作的上传下达,缺乏系统布局和主动谋 划。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存在多部门交叉重复,碎片化、不系 统,缺乏专项支持政策,政策支持力度和吸引力均不强。

三、县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新赛道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要求、本地产业基础,谋划重大项目招商,招引一批增长 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采 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紧跟数字经 济时代浪潮,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组织机构优化、业 务流程重组等,提升传统产业的经营效率和组织管理创新。

3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度布局量子信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同时,要加强与周边 地区的产业协作,主动融入周边城市群发展,积极承接周边大城市因用地不足、经营成本上升而外溢的高新技术产业, 错位参与区域产业合作。

二)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向“高”攀升、向“新” 突破、“强”进军,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推动更多创   新主体蜕变升级、做优做强。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   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路径。

重视发展科技型初创企业,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鼓励大企业研发骨干、高层管理人员裂变孵化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培育数据库,加强申报辅导,支持行业细分领域竞争力和研发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隐性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紧跟当下新物种企业发展动态,着力   招引一批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

三)建设创新载体平台体系

打造一批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等科技创新亮点板块,形成创新功能明确、创新导向清晰、创新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盘活现有老旧工业厂房、闲置空间资源,改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园、科技小微企业园、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园区。构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支持企业、

4


科研院所围绕本地产业基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 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推动研发 机构申报国家省市创新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技术 需求,搭建检验检测、成果转化、质量认证等公共技术服务 平台。支持大企业研发平技术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避免 同类创新平台重复建设。

四)强化要素资源匹配

强化高端人才引进,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建立 产业紧缺人才数据库,鼓励企业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创新研发人才和技能型工匠。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 盘点产业技术工人现状,编制技能型人才紧缺目录,联合高校、职业类院校开展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营能力。 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强化地方科投平台投融资功能,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引进金融服务和中介机构,支持有条件的银行开办创投分行和科技支行。

(五)优化创新发展生态环境

出台科技创新重磅政策,从企业技术研发实际出发,加  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组建科技创新工作专班,配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队伍,开展科技创新专业培训,对标学习北上广深等地区的科技创新先

5


进经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主动服务意识和专业服务能力。 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的容错免责机制,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引进和发展,给予足够宽容;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要有足够耐心,包容科技创新工作的持久性和风险性。举办创新赛事,

开展赛事评论,弘扬创新精神,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鹿文亮,王晓明.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 五个能力[J].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4):5-12.

[2]沈娟美,陈润奇.滨海县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 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3(11):7-10.

[3]郑雪艳.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2021(8):4-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