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1
/ 2

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

侯艺锋

身份证号:610581198207233115

摘要:旨在探讨岩层稳定性的控制技术,通过分析岩层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破坏模式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多种因素,提出了包括支护技术、监测技术、采矿方法优化以及排水与加固措施在内的综合控制策略。支护技术通过提高岩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直接抵抗岩层变形和破坏;监测技术则通过实时监测岩层的应力状态和变形情况,为预警和应急处理提供数据支持;采矿方法的优化减少了开采过程中对岩层的扰动和破坏;排水与加固措施则针对特定地质条件,提高了岩层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本文的研究对于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生产、提高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岩层稳定性;支护技术;监测技术;采矿方法优化

1.引言

地下矿山开采是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层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对矿山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旨在探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岩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岩层失稳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2.岩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在地下矿山开采的复杂环境中,岩层稳定性是确保作业安全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以下是对影响岩层稳定性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

2.1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显著影响着岩层稳定性。岩性多样,从坚硬的火成岩到松软的沉积岩,其力学性质差异巨大,直接影响岩层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岩层内部的结构特征,如层理、片理等,增加了岩体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降低了整体强度。此外,广泛发育的节理裂隙系统不仅是水分和应力集中区,也是岩层潜在破坏的薄弱带。断层的存在更是地质构造活动的直接体现,其活动性和规模对岩层稳定性构成直接威胁,尤其是在采矿活动中,断层可能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理解和评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于确保岩层稳定性和地下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2.2应力状态的动态变化

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随着采空区的形成和扩展,岩层内部的应力状态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应力集中和应力释放两个方面。应力集中通常发生在采空区周边,由于开采活动导致岩层失去支撑,使得周边岩层承受更高的应力水平,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而应力释放则发生在采空区内部,由于岩层的垮落和压实作用,使得内部应力逐渐降低。然而,这种应力释放过程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岩层的剧烈变形,对岩层的稳定性构成威胁。此外,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层所受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也会逐渐增大。这种高应力状态使得岩层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和破坏,对岩层的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

2.3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

地下水是地下矿山开采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地下水的存在不仅改变了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了岩层的强度和稳定性,还通过动水压力的作用对岩层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在开采过程中,如果未能有效排水或控制地下水位,那么地下水可能会渗透到采空区或巷道中,导致岩层软化、膨胀甚至垮塌。此外,地下水还可能通过裂隙和断层等通道涌入矿井,引发突水事故,对矿井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综上所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应力状态的动态变化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影响岩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岩层的稳定性。

3.岩层失稳机理分析

3.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连续演变

岩层在受到外部应力作用时,首先会经历弹性变形阶段。在这一阶段,岩层能够按照胡克定律恢复其原始形态,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然而,当应力超过岩层的弹性极限时,岩层开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是不可逆的,意味着即使应力被移除,岩层也无法完全恢复到其原始形态。随着应力的持续增加,塑性变形量逐渐累积,岩层内部的微裂纹开始扩展、贯通,最终导致岩层的整体破坏。这一过程揭示了岩层从稳定到失稳的渐变特性,强调了应力控制的重要性。

3.2多样化的破坏模式及其成因

岩层破坏模式的多样性反映了其内部应力状态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剪切破坏是最常见的破坏模式之一,它通常发生在节理裂隙发育的岩层中。这些节理裂隙为剪切应力的集中提供了路径,使得岩层在相对较低的应力水平下即可发生破坏。拉伸破坏则多发生在岩层受拉应力作用时,如顶板岩层在开采后失去支撑而发生的垮落。弯曲破坏则与岩层的弯曲变形密切相关,如巷道边墙在侧压作用下发生的弯曲破坏。这些破坏模式的出现不仅取决于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还受到采矿方法、支护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3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动态平衡

岩层稳定性是地质、应力、水文地质及采矿方法等多因素交织作用的动态结果。地质条件奠定物理力学基础,应力状态随开采动态演变,成为失稳的主要驱动力。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物理性质改变与动水压力作用,进一步加剧失稳风险。采矿方式直接塑造应力场,其合理性对稳定性至关重要。此四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形成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解析岩层失稳,需深入剖析各因素间的交互机制,把握其动态平衡规律。唯有全面审视,方能精准评估稳定性,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有效遏制岩层失稳,确保地下工程安全高效运行。

4.岩层稳定性控制技术

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岩层稳定性控制技术是确保作业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对几种主要岩层稳定性控制技术的详细阐述。

4.1支护技术的精准应用

支护技术作为直接提升岩层稳定性的手段,其选择与实施需基于详尽的地质勘察与岩层力学分析。锚杆支护通过深入岩层的锚杆提供额外的支撑力,有效分散并抵抗岩层内部的应力集中;喷射混凝土支护则迅速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层,封闭节理裂隙,防止水与空气侵蚀,同时增强岩层的整体强度。加固拱则适用于大型采空区的处理,其弧形结构能有效分散上方岩层的压力,避免局部应力过大导致的破坏。这些支护技术的精准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岩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4.2监测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监测技术正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在岩层内部及周围安装高精度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现对岩层应力状态、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能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应急处理争取宝贵时间。同时,累积的监测数据为支护设计的优化、采矿方法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了岩层稳定性控制的精准度。

4.3采矿方法的科学优化

采矿方法的优化是控制岩层稳定性的重要途径。在采矿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岩层稳定性、开采规模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采矿顺序和采场布局。通过采用充填采矿法、房柱采矿法等先进采矿方法,减少采空区面积,降低对岩层的扰动和破坏程度。同时,优化采矿工艺和参数,如控制爆破强度、优化开采深度等,进一步保障岩层的稳定性。

5.总结

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稳定性问题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岩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失稳机理,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技术。这些技术包括支护技术、监测技术、采矿方法优化以及排水与加固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和调整控制技术,以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和高效运行。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稳定性控制中。

参考文献:

[1]陈建新,李晓彤.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22(5):100-105.

[2]王志远,张雅婷.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评估与加固措施[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3):78-84.

[3]刘宇飞,赵婉如.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20(2):45-51.

[4]李欣怡.浅埋隧道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监测与预警系统[J].施工技术,2019(4):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