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的创新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2
/ 2

住宅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的创新途径

李想

重庆市西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摘  要住宅建筑工程中的渗漏问题一直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建筑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住宅建筑工程渗漏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渗漏问题的主要原因,探讨了在防渗漏施工中的创新途径,旨在提高住宅建筑工程的防水性能,减少渗漏现象的发生,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住宅建筑;防渗漏施工;创新;途径

0引言

渗漏问题,作为住宅建筑工程中屡见不鲜的顽疾,其影响深远且多面,不容忽视。这类问题不仅直接侵蚀着建筑物的外观美感,使其逐渐失去原有的光鲜亮丽,更在无形中缩短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加速了结构的老化与损坏。长期存在的渗漏现象,会逐步侵蚀建筑材料,导致墙体、地面、屋顶等关键部位的结构强度下降,进而威胁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从居民生活的角度来看,渗漏问题更是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困扰。雨水、地下水或其他水源的渗透,可能导致室内潮湿、霉变,不仅影响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此外,渗漏还可能造成电路短路、家具损坏等经济损失,给居民的生活带来额外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渗漏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成为安全隐患的源头。例如,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渗漏可能导致积水,增加滑倒摔伤的风险;屋顶或外墙的严重渗漏则可能引发墙体开裂、倒塌等严重后果,直接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住宅建筑工程的防渗漏施工,不仅是对建筑质量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负责体现1。研究并实践创新途径,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渗漏问题,提升住宅建筑工程的防水性能,确保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安全的状态。这不仅有助于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成本,更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干燥、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提升整体的生活品质。因此,加强防渗漏施工的研究与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渗漏问题的主要原因

1.1 材料质量不过关

材料质量是影响防渗漏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选用价格低廉、质量不达标的防水材料,如油毡等,这些材料在环境变化下容易产生扩张和收缩,导致防水层失效。

1.2设计不合理

设计阶段是防渗漏工作的基础。如果设计不合理,缺乏在防渗漏方面的考虑,如排水系统设计不当、防水层厚度不足等,都会导致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问题。

1.3 施工技术不科学

施工技术的不规范也是导致渗漏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偷工减料现象,如防水卷材接缝处理不当、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都会严重影响防水效果。

2防渗漏施工的创新途径

2.1材料创新

2.1.1 选用高质量防水材料

在住宅建筑工程中,防水材料可以确保防水层性能与耐久性。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和长期的使用需求,应优先选用那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防水材料。这类材料不仅能够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蚀,还能在长时间内保持其防水功能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聚氨酯材料具有紧密的分子结构和良好的弹性,能够紧密贴合建筑基面,形成一层无缝的防水膜。这种防水膜不仅能有效阻挡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还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保持其稳定性,不易出现老化、开裂等现象2。因此,聚氨酯防水材料在屋顶、外墙、地下室等关键防水部位得到了广泛应用。

2.1.2 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材料科学的不断突破,新型防水材料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这些新兴材料不仅代表了防水技术的最新成果,更为住宅建筑工程的防渗漏施工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极大地丰富了施工选择并提升了防水效果。纳米防水材料,作为科技前沿的产物,其独特之处在于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防水材料之中。通过纳米粒子的添加与改性,这些材料在微观层面上展现出卓越的性能。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使得纳米防水材料具有更高的致密性和更强的渗透性,能够有效填补微小裂缝和孔隙,形成更加坚固的防水屏障。同时,纳米防水材料还表现出优异的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和自洁能力,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长期保持防水性能,为建筑提供持久的保护。自愈合防水材料在制备过程中融入了特殊的智能修复机制,使得材料在遭受损伤或形成微小裂缝时能够自动感知并启动修复过程。通过内部化学反应或分子链的重排,自愈合防水材料能够迅速封闭裂缝,恢复其原有的防水性能。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不仅减少了维修成本,还提高了建筑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3。在住宅建筑工程中,自愈合防水材料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因渗漏问题而引发的维修困扰,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心的居住环境。

2.2 设计创新

2.2.1 优化防水设计

排水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防水层的承压能力和使用寿命。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规划雨水管、污水管等排水设施的位置和走向,确保雨水、污水等能够迅速、顺畅地排出,减少积水对防水层的侵蚀。同时,对于地下室、屋面等易积水部位,应设计专门的排水沟、集水坑等设施,以应对突发情况,确保建筑内部环境的干燥与舒适。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年限、防水等级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防水层的厚度。一般来说,防水层厚度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并适当考虑一定的安全裕量,以确保防水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可靠的防水性能。多层防水结构通过叠加不同材质、不同功能的防水层,形成一道多层次的防水屏障。在设计多层防水结构时,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和防水要求,合理选择防水材料的种类和搭配方式,确保各层防水层之间能够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发挥防水作用。

2.2.2 细节设计关注

对于易渗漏部位,如门窗洞口、管道穿墙部位等,应进行详细的防水设计。

在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处理上,应设置专门的止水带或防水密封条,通过其良好的弹性和密封性,有效阻止雨水、空气等外界物质的渗透。同时,为确保止水带或密封条能够长期保持其性能,还需在材料选择上下功夫,选用耐老化、耐腐蚀、耐候性好的优质材料。此外,对于门窗洞口周边的墙体,还应进行必要的防水处理,如涂刷防水涂料、铺设防水卷材等,以增强墙体的防水性能。对于管道穿墙部位,其防水设计则更加注重密封性和耐久性。在施工过程中,应先将管道周围的墙体凿毛或清理干净,然后涂刷一层界面剂以增强粘结力,再填充柔性密封材料并压实。最后,还可在外层涂抹一层防水涂料或铺设防水卷材,以形成双重保护,提高防水性能。

2.3施工技术创新

2.3.1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在防水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严格控制质量是确保最终防水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核心。从材料选择到施工操作,再到后期检测与维护,每一道工序都需经过精心策划与严格监督。以防水卷材的接缝处理为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专业的接缝处理技术和材料,确保接缝处密封严密、无缝隙。同时,还需对已完成的接缝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无气泡、无褶皱、无脱胶等缺陷,必要时进行修补或重做,以保证防水层的完整性。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拌合、浇筑和振捣。振捣时应采用适宜的振捣器,确保混凝土内部气泡排出,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同时,还需对振捣后的混凝土进行密实度检测,如采用超声波检测、钻孔取芯等方法,以客观评估混凝土的密实程度,对于未达到要求的部位,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防水层的基础稳固。

2.3.2 引入新技术和新工艺

高压注浆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防水堵漏手段,正逐步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下的渗漏问题。该技术利用高压设备将特制的防水浆液注入到混凝土裂缝或土壤孔隙中,浆液在高压作用下迅速扩散并固化,形成坚固的防水屏障,有效封堵水源,同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自动化喷涂技术通过高精度的自动化喷涂设备,可以实现防水涂料的均匀、快速喷涂,减少了人工操作中的不均匀性和误差,确保了防水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防水卷材自动焊接机的应用,实现了卷材接缝的高效、精准焊接,避免了传统手工焊接中可能出现的接缝不严密、漏焊等问题。

2.4 施工管理创新

2.4.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防水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防水工程品质的根本保障,它涵盖了从项目策划、材料采购、施工实施到后期维护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要求、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以及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等措施,可以确保防水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和长久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2.4.2 引入信息化管理

在防水施工领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施工效率,还能大幅增强施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趋势正引领着防水施工行业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BIM技术可以构建出精确的三维建筑模型,模拟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防水层的铺设、接缝处理、混凝土振捣等。这种施工模拟不仅能够直观展示施工效果,还能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空间冲突、材料浪费或施工难度等问题,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有力支持。此外,BIM技术还能进行碰撞检测,即在施工前预测并解决不同专业之间或施工步骤之间的潜在冲突,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和延误,从而确保防水施工顺利进行。物联网(IoT)技术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时采集并传输施工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材料状态(如库存量、使用情况)以及施工进展(如完成度、质量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以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全面、准确的施工动态报告,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施工情况,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结论

住宅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的创新途径包括材料创新、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创新和施工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创新途径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住宅建筑工程的防水性能,减少渗漏现象的发生,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在未来的住宅建筑工程中,应加强对防渗漏施工的研究和创新实践,推动住宅建筑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玉.住宅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的创新途径[J].陶瓷,2024(7):187- 189,196.

[2]柯宁.建筑工程中外墙防渗漏的施工工艺分析[J].江西建材,2014 (14):80-80.

[3]田果,聂永强,张亚飞,等.房屋建筑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创新[J].河南建材,2021(4):88-89.

作者简介:李想(1985-)汉族,重庆南岸人,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