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兰州,邮编:730030
摘要:心房颤动(AF)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具有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难点与应对策略。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实际护理经验,发现护理难点主要包括:病情监测困难、抗凝治疗风险高、心理护理复杂以及长期管理的依从性低等。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加强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监测,严格管理抗凝治疗过程,开展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研究表明,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房颤动;护理难点;抗凝治疗;心理护理;自我管理
引言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脏跳动不规则的病,它让很多人生病。因为这个病容易反复,所以照顾这些病人挺难的。医生和护士需要仔细监测病人的情况,谨慎使用稀血药物,帮助病人保持好心态,还得确保病人按时服药。这个研究通过看很多资料和医生的经验,分析了照顾这些病人时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好几个解决方法。这些方法能帮助护士更好地照顾心房颤动的病人,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并减少病情变严重的风险。
1、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难点
1.1 病情监测困难
病情监测困难是心房颤动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难点[1]。心房颤动的发作不定时且持续时间短暂,很难在短时间内捕捉到病情的变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无症状的心房颤动,进一步增加了监测的难度[2]。传统的静态心电图不能持续监测患者的病情,无法及时发现心房颤动的发作和终止。
为了解决病情监测困难带来的问题,可以应用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心电监护是通过贴在患者胸部的电极,实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并与心房颤动的特征进行分析与识别。这样一来,护理人员可以随时观察到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记录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缓解情况。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通过外部设备记录数小时或数天的心电图波形,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1.2 抗凝治疗风险高
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抗凝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5]。抗凝治疗风险主要包括出血风险和栓塞事件的风险。
抗凝治疗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由于心房颤动患者破坏了心脏正常的起搏功能,导致心房内血液淤积,形成血栓。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预防血栓形成[6]。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可能会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尿液或粪便中出血的表现。定期进行出血相关指标的监测,如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抗凝治疗风险高是心房颤动患者护理中的重要难点之一[9]。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个性化调整治疗计划,并加强患者教育和定期随访,能够有效降低抗凝治疗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生活质量。
2、心房颤动患者护理对策
2.1 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应用
心电监护是心房颤动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可帮助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情况。临床上,应用心电监护设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有效发现患者的心房颤动发作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10]。研究表明,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识别患者的无症状心房颤动,提高诊断准确性,并且对于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心电监护与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应用,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确保监测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监测结果的准确解读。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馈,及时记录监测数据,以便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及时判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2.2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心房颤动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1]。心理护理应注重患者情绪管理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带来的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针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如接受心理咨询、参加心理支持小组活动等,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健康教育是促进患者自我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健康知识,使他们了解心房颤动的病因、病情发展和预防知识,培养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护士可以利用面对面交流、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等形式,向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合理用药和定期复诊等。建立健康教育档案,定期跟踪评估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疾病的防范和应对能力[12]。
2.3 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自我管理是心房颤动患者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疾病的知识和技巧,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护理人员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3]。通过向患者提供详细的关于心房颤动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可能引发病情变化的因素等方面的信息,帮助患者了解病情的严重性和长期管理的重要性。还应向患者介绍一些心房颤动自我管理的具体方法,如定期测量血压、心率,监测症状和病情变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等[14]。护理人员可以制定并教授相关的自我管理计划,以帮助患者建立和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结束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心内科心房颤动患者面临的重要护理难点及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明确了病情监测、抗凝治疗、心理支持与长期管理的关键性挑战。我们基于文献回顾与临床实践,提出了一套系统化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临床工作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更多维度的护理途径,并结合新型监测技术,以便更好地应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管理难点,优化护理方案,从而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付路薛玉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思考[J].中国医刊,2021,56(02):127-131.
[2]韩雪娜,杨富国,刘蕊,张珊珊,李雯雯.心房颤动抗凝病人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1,19(25):3495-3498.
[3]陈太波,荆志成,方全,张抒扬.关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01):20-24.
[4]王玉堂.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困境与挑战[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0,24(04):345-347.
[5]马英李小明.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对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3):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