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成分血制品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2
/ 2

血站成分血制品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罗晓梅

昭通市中心血站     邮编657000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站成分血制品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效果。方法 将本血站对成分血制品采用常规管理的阶段作为对照组,采用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的阶段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成分血制品检测合格率。结果 观察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成分血制品检测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站对成分血制品应用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够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进而提升成分血制品检测合格率。

【关键词】 血站;成分血制品;质量管理;风险控制

血站成分血制品主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等,这些血液制品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贫血、凝血功能障碍、创伤出血等疾病,对患者的生命起着关键的支持和救治作用[1]。因此,对于血液制品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究血站成分血制品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效果,以期成分血制品质量的提升提供更过参考与指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血站对成分血制品采用常规管理的阶段作为对照组,采用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的阶段作为观察组。从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实施前、后阶段各选取150份同样种类的成分血制品作为研究样本,且两组血站成分血制品的操作人员为同一批人员。这些人员包括6名男性与5名女性,年龄范围20-51岁,平均(37.01±4.97)岁。

1.2 方法

对照组在成分血制品采用常规管理,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相应工作。观察组采用成分血制品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管理,内容如下:(1)建立质控小组:先组建质控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血站负责人、人事部门、成分血制品各岗位管理人员。小组成员就本血站以往成分血制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本站实际情况,制定质量持续改进与风险控制方案。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完善成分血制品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规范、标准。同时,不定时巡查成分血制品的生产情况、环境、存储条件等,抽查样本进行检测,并及时将抽查结果分享到管理群,方便各岗位管理人员查看,寻找影响因素,上报小组,小组结合上报信息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以提高成分血制品的品质[2]。(2)加强培训:针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并丰富培训方式,如课堂培训、现场指导、模拟演练等让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定期开展结合实际案例和问题的讨论会,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建立考核机制与奖惩措施,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人员在成分血制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激励和引导工作人员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以本站自主设计的《工作质量评分表》对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实施前后成分血制品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包括基础操作、自我防护、质量控制、风险意识四项,每项分值0-25分,分值高则工作质量高。

(2)对比两组血成分血制品检测合格率。按照相关成分血种类标准与指导方法对血成分血制品的合格情况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运用SPSS 22.0软件对比数据。其中,以(±s)为计量方法,通过t值检验;以n(%)为计数方法,通过x2验证。若P<0.05,则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

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实施后,成分血制品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  ±s,分)

组别

n

基础操作

自我防护

质量控制

风险意识

实施后

11

24.86±0.10

24.81±0.12

24.69±0.20

24.77±0.18

实施前

11

20.06±1.12

20.11±1.17

20.09±1.08

20.05±1.05

t

/

14.158

13.254

13.890

14.695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血成分血制品检测合格率

观察组血成分血制品检测合格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血成分血制品检测合格率[n(%)]

组别

n

合格率

观察组

150

149(99.33%)

对照组

150

140(93.33%)

X2

/

7.644

P

/

0.006

3 讨论

成分血制品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血站在制备成分血制品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和保障供血安全。由于血站以往采用的成分血制品常规管理内容不够完善,且少部分工作人员在成分血制品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血站成分血制品的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是保障供血安全和血液制品质量的关键环节[3]。血站通过建立质控小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成分血制品生产情况、环境、存储等方面进行抽查,明确职责范围,落实责任制,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提高了血站成分血制品的合格率。与此同时,考虑到员工自身专业能力与岗位责任感对成分血制品质量的影响,本次还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建立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也是提升成分血制品的合格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4]

综上所述,血站成分血制品采用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管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毛启超, 林菊, 吴志浩, 等. 中心血站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管理方案的构建和初步评价[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29 (13): 169-170.

[2]齐涛. 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 2020, 27 (1): 68-69.

[3]王艳.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 (28): 299-299.

[4]李丹.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A0): 33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