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综合心脏康复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30
/ 2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综合心脏康复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张楸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其突发性和严重性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传统的医疗手段虽然在控制病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改善仍面临挑战。认知行为干预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而综合心脏康复则旨在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管理提升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将认知行为干预与综合心脏康复相结合,可能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综合心脏康复;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

引言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是一个严峻的临床挑战,它不仅要求迅速的医疗干预,还需要长期的康复支持。患者在经历急性事件后,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因素又可能反过来影响疾病的恢复和预后。认知行为干预通过调整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而综合心脏康复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康复框架,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干预措施。将这两种干预方法结合起来,可能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一个更为协调和有效的康复路径,从而改善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1.认知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

认知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植根于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这是一种以实证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强调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CBT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由其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驱动的,而非事件本身。因此,通过识别和改变那些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负面认知,可以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那些与疾病相关的负面思维模式,如过度担忧、灾难化思维和自我责备等。通过认知重构技术,患者学会以更积极、现实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病情和应对策略。此外,行为激活技术鼓励患者参与有益的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因疾病带来的功能限制感。认知行为干预还强调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干预的结构化和目标导向性。通过设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患者可以逐步建立起对自身病情管理的信心和能力。总之,认知行为干预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疾病管理的整体效果。

2.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综合心脏康复的实施方案

2.1联合干预的必要性与优势

联合认知行为干预与综合心脏康复的实施方案体现了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全面护理的需求。认知行为干预专注于心理层面的调整,而综合心脏康复则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康复措施。两者结合,不仅能够针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认知偏差提供直接的干预,还能够通过心脏康复的全面措施,如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和生活方式改变,增强患者的生理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联合干预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康复路径。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面对疾病挑战的韧性,而综合心脏康复则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升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减少再入院率,提高生存质量。因此,联合干预不仅必要,而且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更为深远和持久的康复效果。

2.2实施方案的设计

实施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联合干预计划,确保认知行为干预与综合心脏康复的内容相互补充,目标一致。在认知行为干预方面,设计包括认知重构、情绪调节和行为激活等模块,通过定期的个体或小组会谈,引导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学习应对策略,并设定可实现的行为目标。综合心脏康复则应包括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营养咨询、戒烟指导和心理支持等,确保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量的运动,改善饮食习惯,减少心血管风险因素,并获得持续的心理支持。实施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进展,并根据反馈调整干预计划。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干预效果的持续性和可维护性。通过这样的设计,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个系统、科学且可持续的康复方案。

2.3干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综合心脏康复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确保患者的安全是首要原则,特别是在进行运动训练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避免过度劳累或运动相关的风险。干预应具有灵活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反馈进行适时调整,确保干预措施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应重视患者的参与感和自主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制定和执行康复计划,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地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最后,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定期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干预策略,确保康复效果的最大化。总之,干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旨在保障患者的安全与舒适,提升干预的质量和效果。

3.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综合心脏康复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效果观察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综合心脏康复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显示出显著的效果。在心理层面,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有效减轻了焦虑和抑郁症状,提升了患者的心理韧性。患者报告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积极的应对策略,这有助于减少心理压力对心脏功能的不良影响。在生理层面,综合心脏康复的运动训练和生活方式指导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心脏功能和体能水平。患者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日常活动能力均有提升,这直接关联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再入院率的降低。此外,综合心脏康复中的营养和戒烟指导也有助于控制心血管风险因素,进一步保护心脏健康。联合干预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康复框架,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恢复,也重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支持。这种全面性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在长期内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临床观察显示,接受联合干预的患者在心理健康、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这些效果在干预结束后仍能持续。

结束语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综合心脏康复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展现出显著的综合效果,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改善了生理功能和降低了再入院风险。这种全面性的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康复路径,强调了心理与生理康复的协同作用,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洁,姚雪媚,潘玉嫦,等.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综合心脏康复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01):68-74.

[2]刘尚,杨建涛,高鹏涛,等.出院前健康教育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03):526-529.

[3]梁林丽,杨凤玲,谢玉琴.医院-社区联合延续护理应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存活出院患者的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2023,24(01):68-70+74

[4]梁倩,刘静,柳红娟,等.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05):625-630.

[5]张艳梅,梁媛,黄海霞,等.医院-社区联合延续护理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出院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9,34(19):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