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153
摘要:吟诵、唱咏是我国传统的欣赏背诵诗词的方法,个性音乐、流行歌曲是现代中职生的时尚,两者整合,古诗新唱,既能激发学生研习传统文学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情趣意韵的理解并潜移默化地受其熏陶,又能契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所及,从而有效学习、背诵。
关键词:整合式教学;古诗词背诵指导;职业学校
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是在新的教育形势、教学理念与教材条件促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课程操作方案。相对于那种把学习活动分割为孤立的、片段的、只注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而言,整合式教学倡导一种整体的、融合的、多元的、互动的教学模式。这也源于语文教育本身在教育价值观、教学素材、教学方法上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当然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本文只能浅略说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下面以经典重读,流行表达的诗歌背诵指导为例,说说对整合式教学的理解。
1.古诗词背诵的困境
古诗词中的辉煌篇章成就于已逝的岁月,时间的鸿沟能轻易地湮默它们曾有的光芒和价值;历史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革,价值认同的多元使现代学生往往一时很难了解和重视古诗词,学习难免缺少兴趣。此外,古诗词在遣词造句上虽优美堪称典范,但它们毕竟实践的是过去某特定时间阶段内的语言习惯。语言文化的发展、表达方式的更新更难以使以新新人类自居的现代学生在审美上自觉地欣赏并在实践中主动地积累,背诵当然也就没有动力。况且基于现代教学的改革,传统蒙学时代的吟咏读背基本功早已荒废;现代课堂教学少有时间用于读背的指导与体验,部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外自主背诵确实事半功倍,苦不堪言。特别是中职层次的学生,他们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欠缺;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语言感受能力弱,综合素质低,对背诵诗文存在很大的障碍和抵触情绪。通常在教师压制督促下的被迫背诵,记忆质量较差,难以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学会背诵,乐意背诵,有效背诵确实是很大的挑战。
2.古诗词背诵的契机
诗文背诵是一种有意识记,需要一定的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结构和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或善于形象思维,或善于逻辑推理;或善于言语表达,或善于动作技能。多元智能理论呼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智力优势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对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实践,擅长动手摸索。那么怎样能让古诗文背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活动起来呢?
一次课后的聊天,我发现作为现代流行歌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几乎人人会唱;作为其歌词的苏轼原创诗词《水调歌头》学生印象深刻。询问学生为什么会记得这么清楚牢固,回答几乎异口同声:没有刻意背诵。只是因为歌曲好听、脍炙人口,学唱歌的同时就记住了歌词。就象许多人都能在演唱喜爱的歌曲时记住大量的歌词一样。
于是我开始试验,在教学柳永《雨霖铃》时,一个班级常规教学:教师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学生熟读成诵。另一个班精简课堂讲解,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播放现代音乐演绎的诗文歌曲,让学生唱歌、记歌词。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实验班气氛强烈,学生兴趣高涨,表现活跃;在背诵效果上,实验班学生唱得有趣,记得轻松,背得牢固。
中学生爱唱歌,毋庸置疑;古诗词配新曲,现代艺术的一种创作。两者的整合或许不仅仅是流行乐坛的一种时尚创作,还可能为曾经灿烂的古诗词在现代又找到了一种广为接受的时髦的欣赏方式,从而使枯燥的古诗词背诵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
3.古诗词背诵的整合
教学时怎样整合吟诵和歌唱来指导古诗词背诵呢?
3.1在理解的基础上吟唱—整合的知识前提。
古诗词教学的根本是理解内容和感情,及其独特的意境和音韵美。这些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是历史在前进中积淀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后人背诵积累的意义所在。因此,切忌只有吟唱,没有理解,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整合了吟唱的教学并不绝然排斥常规教学。相反立足常规,指导好学生落实字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合理拓展,深入挖掘诗文内涵;研习音韵格律,明确诗文重音节奏,这些都是吟唱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背诵积累的前提和基础。
3.2多元评价下的吟唱——整合的个性价值。
吟唱可以帮助背诵,更能够表现吟唱者个性的情感体验。因此,没有千篇一律的吟唱,亦没有绝对权威的吟唱。就现代意义来讲,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吟唱会有不同的调,而同一个人吟唱不同的诗亦会有不同的味。这主要取决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取决于吟唱者对于诗文的理解。须懂得: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每个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尊重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吟唱,拿什么腔,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就可以吟得慷慨激昂,也可以唱得委婉含蓄,只要能唱出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这样的吟唱才能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才能背诵出自己的韵味和激情。
3.3自由创作中的吟唱——整合的学习迁移。
启发思维,合理想象,引导学生自由谱曲编调享受自己动手再创造的乐趣。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其仔细揣摩体会并展开合理的想象,自谱新曲,自己吟唱,在这种审美的再创造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点燃智慧的火花。《归去来兮辞》教学中,学生自由吟唱交流时就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的女同学受同题材的流行歌曲影响(王菲《明月几时有》改编自苏轼《水调歌头》而采用抒情性的柔声细气的曲调,并解释说这种曲调适宜于表现作者的真情告白;有的男同学模仿腾格尔的粗狂嗓音,认为这样才有经历宦海、迷途知返的沧桑之感,还有的同学居然尝试用时下流行的周杰伦似的ROP饶舌说唱乐表达,并振振有辞,表明非这样不足以宣泄陶渊明的情感,非这样不足以表达其愤世嫉俗,追求自由的决心。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就是其主体性被激发后所表现出的潜能。而学生们经过自编自唱的吟唱后,将课文倒背如流的情景更使教者颇为兴奋。
实践表明,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以整合传统吟诵和现代歌唱的方式来指导古诗词教学能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情趣意韵的理解并潜移默化地受其熏陶。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中最难讲清讲透的音韵也会在这一吟一诵中了然于胸。
同时吟唱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艺术,是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是品味古诗词文音乐美的主要途径,是传统曲艺、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石。引导学生了解吟唱,创新吟唱就更象是一种综合艺术教育。恰当的吟唱指导能融会文学和音乐,贯通传统诗韵和现代个性,在综合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乃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一种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一门承担情感教育与道德塑造,以真善美为教育价值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语文教育涵盖素养教育所要求的诸多价值内涵和人格培养目标,并要求将这些价值要素连接成为一个对于主体存在具有构成性意义的价值整体。是故我们首先必须要以一种基于整体综合、多元渗透的“大理念”教学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大理念”既是一种知识理念,也是一种价值理念,它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化的知识学习,更强调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价值探索。整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是一项教育理念由此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