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字平台,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30
/ 2

借助数字平台,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机制

李慧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双华小学       610200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成都市双流区双华小学持续探索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一、政策解读,找准依据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2021年3月4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落实教育改革文件精神、推进中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破除学校评价“唯分数”“唯升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诊断、导向功能,通过评价来达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和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状分析,提出问题

学校立足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我们围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指标拟定、实施路径、操作载体、评价反馈等方面对本校教师、学生开展了调研、座谈,我们梳理、发现如下现实困境:

(1)评价系统对五育覆盖不全。现有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品格和学业两个板块,对体美劳三育的评价比较欠缺,所以还不能对学生在此阶段的整体表现进行五育的画像。

(2)评价指标亟待更新完善。现有的评价指标主要参考品格教育的理论成果,指向学生12个必备品格和5个关键能力的描述,显得零散不成体系,更不能体现本校学生独特的发展样态和风貌。

(3)师生运行评价系统,不够便捷,对学生的促进有限。现有的评价系统一半在纸质的《节节向上》成长手册上,一半在班级优化大师的平台上,还未实现整合。教师和学生要在两个载体上运行评价,十分繁琐。并且学生对于自身在五育的表现不能直接了解全貌,所以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改进不足,发扬优势。

三、代际发展,系统构建

(一)1.0版:基于学校文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行系统构建

2014年,学校围绕“竹之七德”“竹之七力”开发了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主要从品德培育和智育发展两个方面,兼顾区域特色项目,开发了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竹娃成长记录册》,以及“雨露币”的积分载体,让学生从日常表现和特色项目方面进行积分,从而在“能量超市”兑换奖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2.0版:“三级两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行系统升级

2019年,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进行了升级,构建了“三级两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行系统。“三级”即学校实施竹娃执事会议事会的德育评价机制和学科非纸笔测试;年级组主要围绕“竹之七德”“竹之七力”统一拟定、细化适合本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指导各年级开展评价;班级各学科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具体操作评价。“两面”即继续使用升级版的纸质《节节向上》评价手册,同时探索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学生评价功能。

(三)迈向3.0版:五育并举,数字赋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迭代

在3.0版的设计中,学校遵循“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生评价的底层逻辑,从三方面启动立足五育,数字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首先是评价理念的突围:评价的顶层设计采用双向贯通机制,兼顾国家教育层面的五育并举与学校层面的“竹之七德”“竹之七力”校本育人特色;二是评价体系的重塑: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指向德智体美劳,以五育牵引评价大方向,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简化指标,避免冗杂不落地。具体采用三级结构,保证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可落地,三级维度从观测点去描述指标,这意味着每个二级指标对应多个观测点(三级维度)。这样的好处在于保证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指标的理解一致,避免误差;三是评价方式的创新: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生评价场景的深度融合,研制手机评价、大屏评价、卡片式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覆盖各种学生评价场景,课上、课后、校园日常活动等……在不改变教师教学习惯和节奏的前提下,高效、无感化开展学校日常的评价工作,形成“师师皆评,时时能评,处处可评”的评价新生态;四是以评价领航学生成长新起点:搭建学分银行与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将评价转化为成长的内驱力,作为评价的延伸,形成闭环。学分银行为学生提供评价积分查询、兑换等服务;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通过有趣、多元化的正向激励,引导学生内驱力的形成,“知道(认知)-做到(行为)-成为(态度)”完整闭环,将好习惯、好品质内化,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

四、持续推进,成效显著

(一)学校层面:完善学校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在一定区域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提升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实现学校教育高品质发展。

(二)教师层面:教师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专题培训和躬身实践,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认识壁垒,不断提升自身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正确认识,及教师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能力。

(三)学生层面:科学、合理、便捷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运行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品德高尚、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审美素养提升、劳动与社会实践能力强的成竹少年。

(四)家长层面:家长对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有了全面和清晰的了解,更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地育儿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