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九八六医院 急诊科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展开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78例(2023.2至2024.2)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将抽选的患者采用“双盲法”以均等份(n=39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前者一组展开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后者一组执行标准化急救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抢救效率。结果:研究一组患者各维度的抢救时间分值均比对照组数值要低(P<0.05)。结论:将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模式落实到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便于提升抢救效率。
关键词: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急诊危重症;抢救
急诊科肩负着对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重责,是医院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加之此科室的患者普遍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死亡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如何确保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帮助其改善预后已经成为临床急需要解决的一大重点问题[1]。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发现在给予正确治疗手段干预的同时辅助合理的护理服务对促进抢救成功率有积极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选78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对比分析常规急诊护理和标准化急救护理之间的干预价值,旨在探索更具优势性的护理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内挽救危重症生命,正文内容汇总如下。
1.1一般资料
研究节段选择区间2023.02~2024.02,研究样本(78例危重症患者):在为我院急诊科接受救治者,分组依据采用双盲法以同等份数分为研究组(39例)、对照组(39例)。研究组中性别占比:21例(男)、18例(女),年龄区间(20,77)岁,平均范围(48.92±3.08)岁,疾病类型包括脑出血、外伤、呼吸系统、其他各占比15例、9例、10例、5例;对照组中性别占比:22例(男)、17例(女),年龄区间(21,77)岁,平均范围(49.10±3.26)岁,疾病类型包括脑出血、外伤、呼吸系统、其他各占比16例、10例、11例、2例。数据统计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在患者进入急诊科之后,首先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初步评估,并且对血压、呼吸、脉搏等基础生命体征做好监测,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走向,之后协助医师展开急救处理等。研究组: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干预。①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急救护理团队:团队成员选择科室护理经验丰富、综合业务强、专业素质较高的护士组成,可以确保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可以临危不乱,及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同时由小组内成员通过线上线下讨论、文献查阅等方式来共同制定急救护理流程,为抢救工作快速、有序的进行打下基础。此外,由护士长对团队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指导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实施。②现场评估:对120患者,到达现场后快速配合医师对病情进行基本评估,进行院前急救干预,并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体征和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展开病情的进一步分析;对于急诊科就诊的患者,由分诊台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干预。③快速分诊:对各项急救护理的准备工作做好提前预防,确保氧气泵、相关的急救药物配置完善,对于存在外伤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止血处理。④合理分工:由护士长对整个急救工作中的职责进行细化分工,由负责静脉管的护理人员对静脉通道进行建立,确保静脉输液良好,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⑤开通绿色通道:对于评估为危重症的患者开启绿色通道,以先治病为原则,确保患者可以第一得到救治,以最大范围内缩短抢救时间。同时绿色通道的搭建也可以确保患者快速、安全的转运。⑥规范交接:小组成员将患者送至病房之后,对其病情、急救方式、使用药品等进行详细交接,并对护理重点进行提醒,以规避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1.3观察指标
(1)抢救效率:统计2组患者急诊抢救的时间、转运的时间、院内等待的时间、住院天数。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1.0;计数资料:[n/(%)],行 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相比对照组数值,研究组分值更具优势性(P<0.05),见表1。
表1抢救效率对比()
组别 | 例数 | 急诊抢救的时间(min) | 院内等待的时间(min) | 转运的时间(min) | 住院天数(d) |
对照组 | 39 | 49.26±8.10 | 10.72±1.22 | 13.81±3.79 | 10.71±2.11 |
研究组 | 39 | 31.23±6.77 | 6.71±2.39 | 9.21±3.57 | 8.10±2.03 |
t | -- | 10.666 | 9.332 | 5.517 | 5.566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疾病类型较为复杂多样,其护理质量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护理服务的优劣也可以反映出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常规的急诊护理,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救治效果,但受临床抢救时机的把握情况、抢救重视程度以及内外因等多因素影响,导致整体护理优势无法完全发挥,因此,不断优化护理流程,压缩救治时间,是确保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
[2]。
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是在护理过程中对关键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以确保急救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的一个干预模式,它重点强调对各护理人员之间的工作内容、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旨在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抢救效果[3]。将其应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中,可以将“严谨化、程序化以及规范化”的特点加以强调,确保整体急救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时间是抢救的关键,给予标准化急救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各责任进行明确,可以确保个体之间密切配合,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升抢救效果。此外常规的急救护理模式,缺乏对病情有关的危险因素收集,导致提前准备工作落实不到位,此模式的干预可以对此缺点加以优化,进行提前病情评估和病情变化预判,为后续的急救提供更多信息支持,进而为有效的抢救争取时间。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可增加抢救有效率,护理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 孙倩,张峰. 急诊危重症病人标准化急救护理效果研究[J]. 中国标准化,2024(10):305-308.
[2] 王龙娇,屈小静. 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价值[J]. 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7):2400-2401.
[3] 夏泽燕,惠晓芳,徐昌盛,等. 实时护理质控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0,38(6):65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