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9
【内容摘要】目的:探讨MRI和CT对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东营市某三甲医院在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200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MRI组和CT组,每组100例,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不同影像学特征检出率、病灶诊断符合率等指标。结果:在不同影像学征象(狭窄肠段、侵犯浆膜下、狭窄肠段交界处、缺血性结肠炎和盲肠扩张)检出率、病灶诊断符合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中,MRI和CT两种检查方式在准确性和可靠性上具有相似的表现,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MRI;CT;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价值
结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诊断与治疗一直备受关注。在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中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然而,针对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MRI和CT的诊断价值一直备受争议。MRI以其高分辨率和多平面成像的特点,被认为在软组织对比方面更有优势,而CT则以其快速、广泛应用和较低成本等优势受到青睐。针对这两种影像学检查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中的比较,需要深入了解其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和诊断准确性等方面的情况。本研究通过对MRI和CT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两者的优劣势,更有助于为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诊断效果提供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一般资料
选取东营市人民医院在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200例确诊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0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2.1)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8.1±1.8)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2.3±1.2)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1.2 纳入标准
(1)确诊存在结肠癌致肠梗死的病症;
(2)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
(3)无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
1.1.3 排除标准
(1)由于其他病因引起的肠梗阻;
(2)有严重精神或智力障碍者;
(3)血液系统疾病者;
(4)脑梗死者;
(5)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分组方法
将200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进行的影像学检查,分为MRI组和CT组,每组100例。
1.3 研究指标
(1)影像学征象检出率
指MRI和CT在检测结肠癌引起的肠梗阻时,成功识别出特定影像学征象(如肠管扩张、肿块、肠腔狭窄等)的病例数占实际病例数的比例,用来评估MRI和CT各自对结肠癌致肠梗阻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的检出能力。
(2)病灶诊断符合率
通过比较这两种影像技术所提供的病灶信息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来评估,反映MRI和CT对结肠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影像学征象检出率的比较
如表2-1所示,在狭窄肠段、侵犯浆膜下、狭窄肠段交界处检出率方面,MRI组略高于CT组,在缺血性结肠炎和盲肠扩张检出率方面,MRI组略低于CT组。经统计分析,两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MRI和CT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的检出率没有较大差别。
表2-1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影像学征象检出率情况比较(%)
组别 | n | 狭窄肠段 检出率 | 侵犯浆膜下 检出率 | 狭窄肠段交界处 检出率 | 缺血性结肠炎 检出率 | 盲肠扩张 检出率 |
MRI组 | 100 | 85 | 70 | 75 | 20 | 10 |
CT组 | 100 | 80 | 65 | 70 | 25 | 15 |
χ2 | / | 0.25 | 1.11 | 0.36 | 0.64 | 2.23 |
P | / | 0.616 | 0.291 | 0.548 | 0.424 | 0.135 |
2.2 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诊断符合率比较
如表2-2所示, MRI组的病灶诊断符合率略高于CT组。经统计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中,采用MRI可能会更有利于准确诊断病灶。
表2-2 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诊断符合率比较(%)
组别 | 检出例数 | 诊断符合率(%) |
MRI组 | 85 | 90 |
CT组 | 80 | 85 |
χ2 | / | 2.50 |
P | / | 0.113 |
3 讨论
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中,MRI检查展示了其独特的应用价值。通过高分辨率和多平面成像能力,MRI能够详细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在识别复杂的软组织结构和细微病变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MRI对狭窄肠段、侵犯浆膜下、以及狭窄肠段交界处的检出率分别为85%、70%和75%,反映了它在识别结肠癌导致肠梗阻的特征性征象时的高敏感性。这种能力使MRI在准确评估肿瘤扩散范围和侵袭深度方面非常有效,从而支持更加精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MRI的病灶诊断符合率为90%,这表明MRI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和描述病灶,提供了对结肠癌相关病变的清晰影像信息。这种高符合率在临床实践中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从而保障患者能够获得及时且合适的治疗。特别是在需要详细了解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的情况下,MRI的高对比度成像可以提供更为直观和精确的视图,这对于外科手术的规划以及术后的放疗、化疗策略制定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中,MRI和CT两种检查方式在准确性和可靠性上具有相似的表现,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俊,王春生,韩立冬.多参数MRI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2,38(5):825-829.
[2]陈慧,张静,周方.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3,57(6):950-955.
作者:王悦琪(2002.05-),女,汉族,山东东营,学士,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指导老师:刘永(1982.04-),男,汉族,山东济南,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高等教育。
该篇文章依托2024届本科毕业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