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清溪镇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在探讨城乡融合与区域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旧村改造工程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正逐步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向现代化城镇转型的关键驱动力。这一工程不仅涵盖了广泛的农村乡镇,也深入触及了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地带,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改造与升级,打破旧有发展瓶颈,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农村旧村改造实施中的一些思考,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旧村改造;现状;优化策略
引言
面对新时代下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日益增长与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旧村改造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重构,更是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文化生态的全面转型。然而,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深刻洞察地方政策导向、经济承受能力、居民多元化需求及生活方式变迁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因此,旧村改造的实施策略必须摒弃“一刀切”的僵化思维,转而寻求一种基于地方特色的差异化、综合性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在规划与设计阶段,需深入调研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政策导向的灵活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居民意愿的多样性以及生活方式变革的复杂性,从而制定出一套既能统筹全局、又能精准施策的改造方案。
一、当前农村旧村改造实施的现状
(一)拆迁补偿难协调
在推进旧村改造的进程中,拆迁作为首要环节,其复杂性与敏感性不容忽视。实践中,宅基地的多样性与非标准化成为一大障碍,具体表现为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的显著差异以及建筑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差异性直接映射到拆迁补偿的谈判桌上,居民基于各自家庭情况提出多样化的补偿诉求,如按面积补偿、按人口补偿等,而现有的一户一宅与户均面积政策框架难以全面满足这些多元化需求,从而引发了补偿标准难以统一的困境。深入分析此现象背后的原因,补偿机制的单一性与不科学性是首要症结。当前,补偿方式多局限于货币或房屋置换,缺乏灵活性与个性化考量,难以精准对接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此外,村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与城市文明间的鸿沟,也加剧了补偿谈判的难度。部分村民固守传统观念,对拆迁持抵触态度,加之部分区域违建现象泛滥,尤其是耕地被非法占用建房,不仅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也进一步复杂化了拆迁补偿的协商过程。部分居民对拆迁补偿款形成了过度依赖,缺乏长远规划与自我发展能力,这种“坐吃山空”的心态不仅威胁到个人及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旧村改造的整体推进构成了潜在阻碍。
(二)违建房处置困难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生产生活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一背景下暴露出的住宅布局散乱与规划缺失问题却日益凸显。多数村庄呈现出无序的住宅建设状态,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指导,导致空间利用效率低下,且违建现象屡见不鲜。宅基地的流通逐渐趋于商品化趋势,但相应的监管机制却未能及时跟进,私自建设、沿路搭建、一户多宅及批少建多等违规行为频发,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大量违建房屋侵占公共区域,甚至直接占用道路空间,不仅危及村民的日常出行安全,也给消防、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长期以来监督管理的松懈与规划执行的不到位,加之村落层面规划的无序性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脱节,共同构成了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域。
(三)经济实力不均
在探讨旧村改造的初衷与实践挑战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尽管改造项目旨在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与水平,但居民的经济状况却构成了这一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当前,多数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高度依赖于农业产出,其波动性大且增长潜力有限,而年轻一代则普遍选择外出务工以寻求更高的收入,但这种选择也导致了家庭内部收入结构的不均衡与总体水平的参差不齐。当地产业结构的单一与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居民就业机会的拓展与收入渠道的多元化。缺乏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使得部分居民长期处于仅能维持基本温饱的困境之中,难以积累足够的资金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在此背景下,旧村改造中涉及的旧房拆改建项目,往往需要居民自行承担相当一部分费用,这无疑对许多家庭构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部分居民虽有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愿望,却因资金短缺而难以实现。
二、当前农村旧村改造实施的优化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旧村改造规划
规划工作应当始于对村落现状的深入剖析,即立足村情,精准把握地域特征、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条件,以此为基础构建改造蓝图。划制定应避免陷入机械模仿的误区,而应秉持创新思维,借鉴成功案例的精髓,同时融入自身特色,创造出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前瞻性的规划方案。这种方案需具备战略视野,不仅要解决当前的迫切需求,更要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满足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变迁的要求。规划过程应是一个广泛参与、集思广益的过程,需充分吸纳政府、专家、村民等多方意见,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在规划内容上,应紧密结合改造区域的自然与人文优势,实施综合开发策略,以最大化地发挥地区特色与潜力。
(二)确权及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
在旧村改造的复杂系统工程中,房屋确权作为首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过程需严格遵循法律框架,明确界定建筑物的产权归属,旨在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历史遗留的违法违规建筑问题,从而在根本上维护公众利益与个体权益的和谐共生。忽视产权确认的片面拆迁赔偿讨论,无异于对非法建筑行为的默许,同时也可能对合法产权人的正当权益造成侵扰,加剧拆迁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因此,构建一套科学且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体系需细致考量两方面因素:一是同城区域内不同区位间的补偿差异是否合理,以体现地段价值的差异;二是补偿标准本身是否具备广泛的社会接受度,确保既不过度增加财政负担,也不致引发民众不满。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旧村改造的广泛实践中,拆迁补偿政策往往聚焦于物质层面的直接补偿,如农转非安置、经济补偿款及安置房分配等,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居民长远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育。这一现象导致了部分村民在失去原有土地和生活方式后,面临就业困难、技能缺失等严峻挑战,甚至有村民陷入“隐性失业”状态,其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亦难以与城市文明接轨,生活追求停滞不前。鉴于此,对于拆迁补偿资金的运用需实施更为精细化的管理与引导策略。一方面,应加大对村民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辅导的投入,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为其在城市中寻得新的生计途径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以土地换社保”的深层次实施路径,确保政策执行严格遵循地方规范,从补偿资金中合理划拨比例,用于补贴失地村民的养老与医疗保障,构建集体与个人共同参与的筹资机制,将其无缝对接至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结语
在旧村改造中,所触及的领域广泛且问题纷繁复杂,要求决策者必须秉持全面审视、综合平衡的原则,以确保改造进程的和谐与有序。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对每一栋房屋进行详尽的合法性审查,确保产权清晰,避免任何形式的模糊与争议。
参考文献
[1]王冰洁,徐斌熙.旧城旧村改造:实现更高质量的“改造升级”[N].青岛日报,2023-02-14(004).
[2]关红安.某旧村改造项目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研究[J].广东化工,2021,48(11):124-125+121.
[3]陈利杰,杨博.浅议旧村改造中拆补协议的性质[J].法制与社会,2021
,(10):151-152.
[4]张惠,邹彤彤.旧村改造中的共识演化机制[J].城市问题,2020,(10):45
-55.
[5]邓艺杰.我国旧村改造的建筑人文设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20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