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中医探索止痒良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1
/ 2

皮肤瘙痒症:中医探索止痒良方

袁政

咸阳市渭城袁政中医诊所 皮肤科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症状。其瘙痒感可呈全身性,也可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和困扰。中医在治疗皮肤瘙痒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为患者探索止痒良方。

一、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瘙痒症多因风、湿、热、虫、血虚等因素引起。

1. 风邪外袭: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侵袭人体,客于肌肤,可致皮肤瘙痒。风邪又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多由外感风邪所致,起病急骤,瘙痒剧烈,游走不定;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生风邪引起,如肝风内动、血虚生风等。

2. 湿热蕴结: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均可导致湿热内生。湿热蕴结于肌肤,不得疏泄,可引起皮肤瘙痒。常伴有皮肤潮红、糜烂、渗出等症状,瘙痒剧烈,抓破后有黄色渗出液。

3. 虫毒侵袭:皮肤接触毒虫、虱蚤等,虫毒侵袭肌肤,可致瘙痒。其瘙痒多局限于接触部位,且伴有红肿、丘疹、水疱等皮损。

4. 血虚风燥: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或脾虚生化不足,均可导致血虚。血虚心肝失养,风从内生,肌肤失养,可引起皮肤瘙痒。其瘙痒多为干燥性瘙痒,夜间加重,皮肤干燥、脱屑,甚至皲裂。

二、中医诊断方法

1. 望诊: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形态、有无皮疹、抓痕等。若皮肤潮红,多为湿热蕴结;若皮肤干燥、脱屑,多为血虚风燥;若有丘疹、水疱等,可能为虫毒侵袭。

2. 闻诊: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若患者声音低微、呼吸微弱,可能提示气血虚弱;若声音洪亮、呼吸急促,可能提示体内有热邪。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瘙痒部位、程度、发作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情绪等情况,以及是否有其他疾病史。如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可致湿热内生;情绪紧张、焦虑可加重瘙痒。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皮肤瘙痒症患者常见的脉象有浮数、滑数、弦细等。浮数脉多为风邪外袭或湿热蕴结;滑数脉多为湿热内盛;弦细脉多为血虚风燥。

三、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内服

(1)风邪外袭证

治法:疏风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木通、石膏、知母、当归、生地、胡麻仁、甘草。若风邪偏盛,瘙痒剧烈,可加全蝎、蜈蚣以搜风止痒;若热象明显,可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

消风散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为君药。苍术、苦参清热燥湿,为臣药。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滋阴润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之效。

(2)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若瘙痒剧烈,可加白鲜皮、地肤子以清热利湿止痒;若糜烂渗出明显,可加黄柏、苍术以清热燥湿。

龙胆泻肝汤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导热下行;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不伤正;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清肝胆实火、利肝经湿热之效。

(3)虫毒侵袭证

治法:解毒杀虫止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苦参汤加减。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甘草。若瘙痒剧烈,可加全蝎、蜈蚣以搜风止痒;若红肿明显,可加连翘、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五味消毒饮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效。苦参汤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两方合用,可解毒杀虫、清热利湿止痒。

(4)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润燥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荆芥、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若瘙痒夜间加重,可加夜交藤、酸枣仁以养血安神止痒;若皮肤干燥、脱屑明显,可加麦冬、玄参以滋阴润燥。

当归饮子中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滋阴润燥,为君药。防风、荆芥、白蒺藜祛风止痒,为臣药。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黄芪益气固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效。

2. 中药外用

(1)洗剂:可选用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等中药煎水外洗,具有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的作用。

方药:苦参洗剂。苦参 30 克、黄柏 30 克、蛇床子 30 克、地肤子 30 克。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取汁外洗患处,每日 1-2 次。

(2)膏剂:如黄连膏、紫草膏等,可涂抹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润肤止痒的作用。

方药:黄连膏。黄连 10 克、黄柏 10 克、当归 10 克、生地 10 克、姜黄 10 克、麻油适量。将上述药物研末,用麻油调成膏状,涂抹于患处,每日 1-2 次。

(3)熏蒸法:采用中药熏蒸疗法,可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直达病所,起到止痒的作用。

方药:荆芥、防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等。将上述药物装入布袋,放入熏蒸器中,加水煮沸后,让患者进行熏蒸,每次 20-30 分钟,每日 1 次。

3. 针灸治疗

(1)体针:根据不同的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如风邪外袭证可选取曲池、合谷、血海、风市等穴位;湿热蕴结证可选取阴陵泉、足三里、丰隆、曲池等穴位;虫毒侵袭证可选取血海、曲池、委中、膈俞等穴位;血虚风燥证可选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

针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20-30 分钟,每日 1 次。

(2)耳针:取肺、肝、脾、肾、神门、内分泌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 1-2 分钟。具有调节脏腑功能、止痒的作用。

(3)艾灸:对于虚寒型皮肤瘙痒症,可采用艾灸治疗。选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等穴位,用艾条温和灸,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1 次。具有温阳散寒、止痒的作用。

4. 推拿按摩

(1)按摩穴位:可按摩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每次按摩 3-5 分钟,每日 2-3 次。具有调节气血、止痒的作用。

(2)全身按摩:采用轻柔的手法进行全身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瘙痒。每次按摩 20-30 分钟,每周 2-3 次。

四、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优势

1. 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强调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不仅注重局部症状的缓解,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副作用小: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一般副作用较小,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小。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医治疗更为安全可靠。

3. 疗效持久: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疗效较为持久。而且,中医治疗还可以预防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注意事项

1. 饮食调理: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油炸食品等。宜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习惯: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肤,以免引起皮肤破损和感染。

3. 遵医嘱治疗: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按时服药、针灸、推拿等。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治疗方法,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中医在治疗皮肤瘙痒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通过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瘙痒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方面的问题,遵医嘱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