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开拓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 841000
摘要:中国在2018年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作为新时代的城市发展,对于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园城市理念的实践,是当前和未来城市与公园关系发展演变的必然路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公园城市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公园,它的发展与城乡空间规划相结合,公园系统是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和前置要素之一。要优化公园布局,提高质量和效益,构建综合性的公园式城市景观,优化生态网络构建,加强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践行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理念,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提升人类健康福祉。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公园城市;公园体系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中小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住群体结构复杂多样。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休息的需求和对自然环境体验的渴望也逐渐增强。国土空间规划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全要素空间为载体,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公园城市建设则进一步要求以公园化的绿色空间要素为核心,延展公园生态价值,有机融合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生态动力打造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能。
1.生态文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公园城市建设
1.1二者思想内核同宗同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治理政策也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生态文明思想下,国土空间规划强调“三生活空间”的有机融合,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2018年2月,“公园城市”概念首次提出,并指出“突出公园城市特色,兼顾生态价值”,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讨,其核心内涵是以生态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构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国土空间规划和公园城市建设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空间规划建设层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核心内涵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者思想内核同宗同源[1]。
1.2二者空间要素一脉相承
传统城市规划的重点一般是城市空间的开发和建设,城市外广大区域的生态空间缺乏有效的规划或实施控制。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思想下的一次重大变革,规划理念由“建设思维、城镇思维”转变为“生态思维、总体规划”,强调系统思维,厘清“山、河、林、田、湖、草原”自然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全区各要素的开发和保护。公园城市由“在城市中建公园”向“在公园中建城市”转变。规划建设中,要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并注入中国园林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全域“大生态公园”。国土空间规划和公园城市建设都强调以系统性思维建构“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一体化空间要素体系,凝聚城市生态动力,并有效激发城市动能。二者的空间要素是生态文明思想在规划建设和开发保护要求上的一脉相承。
2.公园导向系统设计原则
2.1社会性原则
标识导向系统是服务于人的,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使用感受,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城市公园作为维护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价值等功能。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语言以及不同认知能力的受众群体发挥全面、多维的思维角度,使导向信息更利于人们接受。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的多元化体现在传达的方式上,多元的感官需求使设计不仅仅局限在视觉信息的表达,还要充分考虑到特殊人群和残障人士的使用。所以,无障碍标识应纳入城市公园标识导向系统中,并且形成相对完整的导向系统,使之清楚地指明无障碍设施的走向及位置,体现出设计价值性、灵活性、人文性等。城市公园内部要设立盲道以及盲文标识,也可在导向标识系统中加入广播功能。对相关信息进行循环播放,可以使视觉障碍者能接收到有效信息。公园内部特色区域可以设置不同的气味,使特定需要的受众群体根据气味可以辨认地理位置,把无法通过视觉看到的导向系统转变成了可以通过其他感官进行感知的方式[2]。
2.2识别性原则
识别性强是引导系统应用的关键要素,为了获得准确的定位信息,引导标志设计应直观、简洁,重要信息传达完整。为了使标识引导系统发挥基本功能,必须注意放置和悬挂的位置,适当的位置可以增强使用效果。例如,选择一个没有被物体遮挡的位置,并且高度设计为在视线范围内。摆放的数量和间距也要反复考虑,不规律的使用会导致内容的重点不能突出。增强标识导向系统在视觉上的冲击力,简化标识设计元素,过多复杂的装饰不利于视觉上的集中。颜色高度对比的标识则更易于传达信息,标识要便于查看、易于理解、言简意赅,整体起到易识别的效果。
3.国土空间规划下公园城市的公园体系路径探索
3.1全域三类空间公园设计研究
(1)生态空间公园设计研究
在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双评价”)的基础上,对全域生态敏感区、生态维持区和生态恢复区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并基于“山、水、林、田、湖、草”复合生境概念,确定了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科学分析了森林、湿地、湖泊、矿山、生态廊道等生态主导功能。并建设各具特色的自然公园群,以构建整个生态空间公园体系。自然生态公园的主体功能区主要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和游憩展示区四部分,建设用地占比较低,一般不超过总面积的3%。生态廊道主要包括水域和交通绿廊、林地生境空间为载体的碧道、绿道、风景道。
(2)城镇空间公园设计研究
在城市层面,坚持“生态、人文、城镇”的有机融合,以“山、河、林、田、湖、草”的空间生活为指导,推动各要素对整个土地空间的“一图”控制,将城市空间嵌入生态基地。因此,在城市空间公园的规划建设中,需要利用大规模的生态绿道连接城市内外,引入周边优美的生态和田园风光,合理规划城市区域内的线性绿道,连接各个区域内的“公园”景观节点,使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3]。
3.2强化多元功能,建设复合公园体系
为适应公园城市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合理规划和预留公园绿地,为广大群众服务。配置多类型、多层次的公园体系,提高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的供给水平。在景观、生态、健身、文化、休闲等功能方面,打造功能公园环,形成复杂多样的功能公园体系,实现公园内多元化的游憩体验。建设绿色生态保护区的目的是减少农村污染,开展农村休闲活动。通过“园区”模式,将园区存量低效空间转化为“以人为本”的多功能空间,优化社区绿地形态,植入法治宣传、体育健身、便民服务等社区功能,提升园区质量和效益。科普教育区划分为文化科普、自然教育与湿地科普组团。智慧生活区充分融入彭泽的山水城文化和智慧创新领域内容,结合智慧设施与生态设施,形成具有智能体验感的新城区公园,各公园秉承“以人为本、人与自然、智慧与景观融合”的设计理念,运用智慧化技术实现智慧设施“景观化、可参与、可互动”的目标,公园服务引入智能照明、智能标识、智能座椅、智能健身等现代科技设施。
结束语
在当今这个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更加注重精神娱乐生活的同时,对城市公园的美学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关注城市公园环境空间与美学的关系。因为,城市公园不仅仅是一个休闲的开放空间,它还具有维护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福尔曼[美],戈德伦[德],肖笃宁[译].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岳邦瑞,等.图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