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211100
【单元教学思路】
根据提出《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变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可见,大单元教学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大单元教学思路,首先确立大观念、学习目标、基本问题,分解《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针对第二学段四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将“苏少版”第二学段小学音乐教材的江苏民歌重组再构,把《杨柳青》、《打麦号子》、《小巷风韵》等三课时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联结、生成、迁移大单元教学三要素贯穿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语境产生了江苏民歌的风格差异的教学,钻研大单元内容,确定单元目标、单元评估和单元任务,熟悉学生的整体与个性的差异,组建了“寻找江苏民歌之旅”主题大单元。
【单元学时设计】
第一学时:苏韵初探
学习目标:
1、能用愉快地歌声演唱歌曲《杨柳青》;领略其地域环境、文化特点。
2、了解扬州音乐的音乐要素及相关文化。
3、开展情景表演等创编实践活动。
4、了解扬州民歌的文化、发展及功能性。
学习过程:
(一)唤起记忆
教师出示柯尔文手势,学生复习演唱江苏民歌《牧童》。
关键设问:这是哪首歌曲?什么地方的?你能唱一唱吗?
(二)采民风
模拟田间劳动的场景,赏识范唱,初次感受歌曲。。
关键设问:边劳动边唱歌给你怎样的感受?你的心情如何?老师唱了什么?
(三)唱响民歌
运用谱图、师生接龙、衬词演唱等方式,学唱扬州民歌《杨柳青》。
关键设问:歌词有什么特点?唱腔咬字与平时学习的歌曲有何不同?田间劳动时唱这首歌是什么感觉?如何唱的更地道体现扬州味?
(四)文化传承
了解扬州风俗人情,欣赏《扬州小调》等其他扬州民歌
关键设问:你觉得扬州歌曲在唱腔咬字、发音、节奏、旋律等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会是什么?
(五)课后延伸
运用网络资源探索更多关于扬州民歌的相关文化。
第二学时:苏声探秘
学习目标:
1、感受江苏地区劳动号子音乐体裁风格,对比上一节课,感知不同体裁风格的差异。
2、能用热情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靖江劳动号子的音乐风格、功能性及社会价值。
3、通过体验打麦子等生活情景,了解民歌来自于生活实践。
学习过程:
(一)趣味游戏
师生体验拔河比赛
关键设问:比赛时如何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打麦子
观看打麦子视频,尝试拿起连枷打麦子,迁移出“一领众和”的音乐体验,感受劳动号子的社会功能。
关键设问:打麦子和拔河比赛的概念很相似,需要齐心协力,你能把拔河时凝聚力量的感受迁移到打麦子中吗?要怎么做?看看老师怎么做的。
(三)民歌传唱
赏识范唱用靖江方言边打麦子边演唱《大麦号子》对比与普通话演唱的区别。
关键设问:老师唱的和你们有什么区别?哪些字的读音不同?请你们也来唱一唱,想想看为何要这样演唱呢?
(四)学以致用
开展“我打号子,你来和”的游戏,在真实情景中体验靖江劳动号子的精神。
关键设问:通过游戏我们知道了号子总是需要一个人来领,领头人的演唱需要注意些什么?谁想试一试做领头人?何时交换领头人?我们还可以在什么场景还原靖江人民喊号子的场景?
(五)主题升华
欣赏劳动号子《船工号子》,深化理解劳动号子的精神。
关键设问:他们在哪儿?做了什么?尝试唱一唱,号子除了激发人们劳动,还有哪些更深层的艺术价值与生活价值。
(六)课后探究
与小组成员探索生活中的劳动号子。
第三课时:苏曲品读
学习目标:
1、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巷风韵》,对比上两节课,感受不同地域环境和文化语境产生了江苏民歌的风格差异。
2、了解方言在民歌艺术表现的重要性,体验不同地域人民唱歌时的情感差异。
3、借助丝巾等道具,进一步体会苏州评弹韵味。
4、理解民歌的产生,走进更广阔的江苏民歌世界,感受其多元化之美。
学习过程:
(一)音画结合
赏识示范,用舞蹈的方式领略《江南好》的音乐韵味。
关键设问:刚刚的音乐体验,你能有一个词或成语来形容一下吗?
(二)人文滋养
听老师讲解介绍,欣赏苏州人文风情。
关键设问:你去过苏州吗?了解苏州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吗?有什么景色或文化吸引你?
(三)情感体验
通过丝巾让学生感悟苏州评弹的柔美。
关键设问: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造就了苏州民歌的音乐特点?如果让你用丝巾,你会怎样做?
(四)民歌传唱
运用苏州方言学唱歌曲《小巷风韵》,理解“吴侬软语”的特点。
关键设问:让我们跟着音乐画一画旋律线条,感受苏州评弹的独特韵味,想一想旋律与方言有什么关系?
(五)主题升华
欣赏《江南好》,感受苏州民歌的发展。
关键设问:《江南好》与《小巷风韵》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传统民歌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
(六)课后探究
运用网络资源探索更多关于苏州民歌作品,通过了解苏州文化历史,思考苏州民歌独特风格形成的缘由,并填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教学设计紧扣单元学习主题,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语境产生了江苏民歌的风格差异,体现以下两大方面的转变。
一、统整规划:构建结构化学时内容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体现“为理解而教”的新课标理念,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遵循艺术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特点,准确的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联结原有知识扬州民歌《牧童》,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知识储备,融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成对扬州歌曲《杨柳青》的学习,从而迁移出扬州民歌相关的文化,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根据教材内容特点
基于“听赏与评价”“独唱与合作演唱”“编创与表现”“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四个学习任务,将单元任务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语境产生了江苏民歌的风格差异分为三个学时,设计了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品味《拔根芦菜花》,体验农忙的快乐,模拟劳动的场景,唱响方言。让学生在编创、表现、自评、互评中探索扬州民歌风味。体味《大麦号子》,走进靖江,体验“一领众和”的乐趣,边打麦子边喊号子,唱的热烈有激情,领悟奋斗创造美,音乐来源生活。在探索、拓展中,分析地域方言深层的艺术与生活价值。回味《小巷风韵》,与“江南丝雨”来一场邂逅,探索“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特点,苏州民歌独特风格的缘由。通过以上学习活动,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促进课时任务的有效达成,最终指向单元任务,将学生理解的民歌风格、文化语境等核心素养内容达到可观、可感、可测的水平。
二、促进内容互补,形成耦合关系。
如果把大单元教学的大观念比作“战略官”,那么单元学习目标就是“指挥官”,学时学习目标就是“执行官”。《苏韵回唱》的主题学习围绕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让学生了解江苏民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了“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语境产生了江苏民歌的风格差异”符合第二学段的大概念。单元学习目标和大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通过大单元的学习,需要知道和理解的目标就是单元学习目标。
学时目标则是基于课堂,落实大概念和单元学习目标的结果。《苏韵回唱》的学习目标是从三个方面来设定的。一是按课程标准设定,二是按照教材内容设定,三是按基本问题(图2)设定。但从实际操作来看,目标的设定还需要联结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积累等,毕竟目标的指向群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将江苏民歌的相关素养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关注每一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
总之,教师需要从解读教材内容内外关联入手,统整单元教学目标,整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各层次的活动,把大单元教学课堂还给学生,从“关注学”到“关注学会”再到“关注学会”,注重学生的真实学习经历,使音乐学科教学真正做到育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