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9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阮克斌

周宁县第二中学  福建省宁德市  355401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启蒙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基于依法治国对基础教育学段学生进行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国家培育遵纪守法的公民,更可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程。然而,关于培养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和策略,部分教师仍有不明之处。因此,文章简要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观念;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中是法治意识从启蒙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激活学生的法治意识,习得法律常识,并由此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而当这项工作和国家法治建设进程融为一体时,则成为一项长久而伟大的战略规划,必须在课堂上扎实推进,力争取得实效[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法治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对法律的认识所形成的法治精神、意志和理念。法治观念的外在表现是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应用。社会发展离不开法律和法治。法律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是现代国家文明和法制的标杆。从公民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坚守法律底线,同时将法律作为维护利益、达成诉求的手段。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对其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会给社会法治大厦建设带来直接影响。结合实际来看,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不良因素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党中央将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主张从青少年抓起,开设法治课程,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知法守法的观念。在此情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不再是唯一教学目标,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的重要目标[2]。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开展法治教育,让学生真正对法律“深学之、笃信之、践行之”。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法治内容,培育法治意识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载体,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一方面,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梳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难点知识,把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的各种各样的法治教育元素,如道德建设、心理健康、国情与法治教育等内容挖掘出来,做深度的主题式整合;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教材各个章节及案例中包含的法治教育元素,在课程的全程全域教育中融入法治元素,实现法治教育主题之间的相互渗透。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教学主题可以归纳为成长,包含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成长等方面,尽管教材中并未明确提及法治相关内容,但是教师可以将其与人生成长过程相关的法治主题紧密结合,如教育涉及教育法,婚姻涉及民法,老龄化则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如何进行有效融入,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是十分关键的。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着手,在各专题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融合相关的法治内容,在挖掘的量上要保持适度,避免偏离教学主题对法治元素进行过度的挖掘与渗透,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法治教育效果。

(二)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法治思维多元化

要促进初中生的法治学习从浅层符号认知自然地过渡至深层化内在逻辑结构架构与有意蕴的价值化学习,那就特别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2.0、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单独或综合运用。以帮助初中生辨别难以区分的八年级下册三种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为例,对于第一种基本经济制度,笔者用班班通把事先制作好的全景地图短视频在班内播放,带领学生跟随着全景地图创设的教学实例情境,沿途寻找沙县小吃、电力公司、建设银行等经济成分,理性分辨沿途哪些经济成分是公有制经济,哪些经济成分是非公有制经济。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组织对话、谈话解读,并请学习互助小组的同学相互验证、相互反馈,以多元对话的方式掌握了经济成分的划分方法。

(三)利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说服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借助案例进行情景描述、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教学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还可以为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提供载体,让学生生成智慧,实现有效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针对案例讨论问题、交流互动、深入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让课堂更有效率。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去理解、讨论一些法治问题、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增加教学的说服力,提升法治观念和语言能力。

以“参与民主生活”这个话题为例。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空间非常狭窄,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被管理者”,他们与民主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如何参与民主生活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借助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在身边,法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出示如下案例:某中学门口的马路非常宽敞,但是每到上学和放学时,经常有许多小摊占道经营,一些摊贩甚至将摊案摆到马路中间,导致居民、学生出行困难,因此一名八年级学生拨打了工商局热线电话,向工商局反映了这一问题。结合案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拨打工商局热线反映问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这名学生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损害了摊贩的利益?拨打工商局热线反映问题,是在正当行使民主权利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什么意义?”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从理性、法治、客观态度角度去看待问题,鼓励学生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提出建议,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关注差异,获得认知统一

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期,其个体差异性会被无限放大,这就使得学生在同一个法治案例中,所感所获可能截然不同。为此,教师要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德育与法治的双核心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将法治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在选取法治教学案例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选择具有正向引导且符合初中生心智特点的法治案例,例如热门的校园霸凌事件,事关在校的每一个学生,更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息息相关,学生在遭遇霸凌事件的时候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功能。这样的案例非常适合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其同时发挥德育和法律的双重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引领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及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知,使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能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搜集法治教学资源,深挖法治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安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法治意识[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0):110-111.

[2]徐海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J].天津教育,2022,(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