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0
/ 2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

李振

滕州市水利建筑安装工程处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  277599

摘要: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手段,在当前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社会建设和发展正在以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着,只有从根本上重视我国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才能让它在今后的社会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

1完善混凝土浇筑技术施工现场准备与布置工作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施工现场准备与布置是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的关键环节。施工现场的合理规划不仅涉及施工材料、设备的有序布局,还包括对施工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例如,根据混凝土浇筑的规模和特点,施工现场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供浇筑设备如泵车、搅拌车的移动和操作,同时还要考虑到材料的存储和运输通道的畅通。在一项关于大坝建设的研究中,专家指出,施工现场的布置效率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和均匀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因此,施工现场的布置应遵循高效、安全、有序的原则,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都能顺畅进行。

2精选混凝土浇筑设备与工具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高效实施离不开恰当的浇筑设备与工具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浇筑设备对于确保混凝土质量、提高施工效率以及降低工程成本至关重要。

例如,混凝土泵车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浇筑速度,减少人力需求,其输送距离和高度的灵活性使得它在大型水利工程中尤为关键。

3完善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和支架检查工作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前的模板和支架检查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步骤。模板和支架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质量,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结构缺陷,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例如,在某大坝的建设过程中模板和支架的精确检查确保了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和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支撑了这一世界级水利工程的成功。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模板和支架的检查应包括尺寸、平整度、垂直度以及连接的牢固性等多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施工团队通常会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对模板进行精确测量,确保其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此外,支架的检查则需要特别注意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或倒塌。

4混凝土运输与布料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运输与布料技术是确保浇筑质量的关键环节。混凝土的运输需考虑距离、时间以及温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例如,根据ASTMC1074标准,混凝土的运输时间不宜超过90分钟,以避免初凝现象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施工单位通常采用搅拌车进行运输,确保混凝土在搅拌状态下到达浇筑现场,从而保持其均匀性和工作性。布料技术则涉及混凝土的卸载、输送和分布,其中泵送混凝土因其高效、连续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泵送过程中,泵送压力和输送管径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们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输送距离和速度。例如,泵送压力一般控制在10-15MPa范围内,以适应不同高度和距离的浇筑需求。此外,布料设备如泵车臂架的灵活性和布料杆的长度也需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以确保混凝土能够准确、均匀地布料到模板内。

5精选混凝土浇筑顺序与方法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顺序与方法的选择是确保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关键。浇筑顺序的合理安排能够有效避免施工缝的产生,减少结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整体工程质量。

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采用分层浇筑法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防止裂缝的产生。根据国混凝土协会的建议,分层厚度通常不超过30厘米,以确保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温度梯度不会过大。此外,浇筑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施工环境、混凝土的流动性以及结构特点等因素。如,在狭窄空间或复杂结构中,泵送浇筑法因其灵活性和可控性而被广泛采用。泵送法不仅提高了浇筑效率,还能够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深度分析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振捣技术作为浇筑过程中的核心操作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振捣的主要目的是排除混凝土中的气泡,确保混凝土密实,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在实际操作中,振捣的频率、时间和强度都需根据混凝土的种类、浇筑部位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精确控制。

7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与管理技术

7.1混凝土初凝与终凝阶段的养护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初凝与终凝阶段的养护是确保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初凝阶段,混凝土开始失去塑性,此时的养护措施应着重于防止水分过快蒸发,避免表面出现裂缝。

例如,根据ASTMC173标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通常在开始搅拌后的4到8小时内发生,因此,施工现场应在此时间段内采取覆盖湿麻袋或塑料薄膜等措施,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终凝阶段,混凝土逐渐硬化并达到一定的强度,此时的养护重点是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促进水化反应的持续进行。一项研究指出,混凝土在终凝阶段的养护温度应控制在10

°C至30°C之间,以确保其强度和耐久性。

7.2混凝土温度控制与裂缝预防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温度控制与裂缝预防是确保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关键环节。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若不加以适当控制,将导致内部与外部温差过大,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引发裂缝。

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如水坝或大型基础,内部温度可能在浇筑后几天内上升至60-80°C,而表面温度则可能因环境冷却而保持在较低水平,这种温差可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温度控制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通常包括使用低热水泥、添加矿物掺合料、预冷骨料、控制浇筑温度等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裂缝,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也必须得到重视。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以减少水分蒸发导致的收缩应力。此外,采用覆盖保温材料、喷水养护或使用养护剂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的温差,从而降低裂缝风险。

7.3混凝土强度增长与后期养护技术

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是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关键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混凝土的强度增长主要依赖于水泥水化反应的进程,而这一进程又受到温度、湿度、养护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后期养护方面,恰当的养护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应避免过早干燥和温度骤变,以防止裂缝的产生。一项案例研究显示,通过采用覆盖湿麻袋和塑料薄膜的方法,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湿养护,可以有效减少因干燥收缩引起的微裂缝,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整体耐久性。此外,养护时间的长短也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天,对于暴露在恶劣环境下的结构,养护时间甚至需要延长至28天或更久。

8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质量问题。如何控制混凝土质量,使水利工程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对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及规范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健.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23,21(16):140-142.

[2]梁进宏.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4):85+88.

[3]李美.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技术与实施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