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县人民医院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命传染病,病毒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损伤并随着疾病的发展导致人体免疫系统逐渐全面崩溃,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大部分普通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及存在一些错误认知,本文从艾滋病的分期及症状、感染途径、预防及阻断、相关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带你全面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1.艾滋病分期及症状
在患者被艾滋病毒感染后,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将其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1)急性期一般是指艾滋病感染后的6个月内,在此期间艾滋病毒逐渐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大部分患者开始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如发热、头痛、咽喉疼痛、乏力、肌肉关节酸痛等,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皮疹(通常直径小、色深红/暗红、略微隆起)、淋巴结肿大等其他症状,通常1-3周后症状缓解。此期间因为症状不明显且持续时间不长,容易被患者所忽略。
(2)无症状期通常可以持续4—8年,患者可由从急性期发展到无症状期或者直接进入无症状期,在此期间通常患者除了发生淋巴结的持续肿大外无其他明显症状。在这个持续较长的无症状期间内,虽然患者没有相应症状出现,病毒却在患者体内进行大量的复制繁殖,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持续的损害。无症状期持续的时间与个人身体情况、营养供给情况、感染途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3)艾滋病期是艾滋病发展的终末期,此时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被病毒严重破坏,病情突然迸发并迅速加重,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可超过1个月)发热(>37.5℃),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慢性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患者出现持续的口腔感染症状以及其他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感染症状,患者体重出现快速下降情况。此时的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导致免疫监管功能丧失,细胞癌变发生较多,患者可能出现多种恶性肿瘤。
2.感染途径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三种途径。性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进行性行时接触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导致被传染,根据诊断报告近些年95%以上的艾滋病感染都是通过性行为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含有HIV病毒,通过血液传染的艾滋病大多数都是吸毒人员吸毒时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针具进行吸毒导致的感染。其他偶然的血液传染包含被带有HIV病毒的物品划破皮肤、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制品、不规范医疗操作(如拔牙时使用了被HIV污染的器具、非正规献血机构重复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头)等。母婴传播是指HIV病毒通过胎盘由母体传染给胎儿,或者在哺乳期间、分娩期间传染。
3.预防及阻断
(1)为了远离艾滋病,应遵守法律与道德,固定性伴侣避免危险的性行为,不应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不进行嫖娼卖淫等高危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的感染风险;远离毒品,吸毒时共用针具、药棉等物品会增加感染风险;必须在正规医疗场所进行治疗、输血以及献血等行为,避免因为不安全的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染,避免因不规范的医疗操作导致的传染;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用品;对于艾滋病患者,未怀孕的女性患者应积极避孕,已怀孕的女性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是否终止妊娠,选择继续妊娠的女性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分娩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剖宫产方式分娩,产后新生儿尽早完成预防性治疗,新生儿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通过以上办法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毒在普通环境中很难生存,日常生活中的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等行为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2)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治愈艾滋病,但是在发生卖淫嫖娼、无保护的男性同性性行为、被强奸、接触被污染的血液等高危行为后,应在2小时—72小时内及时去往医院接受药物阻断治疗预防艾滋病的感染,越早服用阻断药物成功率越高,2小时内效果最好,最长不超过72小时服用阻断药物也有较高的阻断成功率。同时有高危行为以及怀疑自己存在感染情况的人群应及早到二级及以上医院、疾控中心等机构进行检测和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和进行规范的治疗能减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4.关于艾滋病的法律法规常识
(1)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艾滋病患者确诊后应主动告知伴侣或配偶,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同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国家法律法规保护艾滋病患者的相关权利,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患者,入学、就医、工作、结婚等相关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小结
综上所述,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率高、病死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没有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及相关疫苗,全人类都应增强健康意识,规避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人们应学习及了解相关疾病知识,通过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做到不放大对艾滋病的恐惧、不歧视艾滋病患者,积极预防感染艾滋病。患者在确诊后能正确面对疾病,及时就诊进行规范治疗,不主动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