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慢性病,病人做“主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9
/ 2

对付慢性病,病人做“主人”

庞士英

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医院

慢性病一般是指会长期伴随患者的疾病。很多慢性疾病都是终身性的,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医院提供的慢性病治疗方案虽然能有效缓解病症,降低病死率,但更多还要依靠患者的自我管理。一直以来,“如何与疾病抗争,并将慢性病对健康、生命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是防治慢性病的关键。

慢性病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慢性病本来是老年群体经常发生的疾病,但近年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促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慢性病不是特指一种疾病,而是所有难治愈或无法治愈疾病的统称,这些疾病的治疗周期长,对生命健康的威胁较重。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我国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超过70%,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8.5%,目前有超过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5%,血脂异常高达40%。显然,慢性病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人一旦得了慢性病,意味着除了在身体和精神上要承受痛苦外,很多原有的生活习惯也将逐渐改变,如美食、熬夜、运动等,也只有做到“四大皆空”,慢性病才会和大家和平相处,并且很多慢性病患者每天都要吃药,稍有不慎就是各种并发症。

慢性病的诱因有哪些?

慢性病的危害如此之大,只有了解到慢性病的诱因,才能学会在生活中预防和控制疾病,而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

1、不良生活习惯

①饮酒:经常饮酒的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痛风、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风险较高。很多嗜酒的人胃口都不太好,经常因为摄入的食物过少,面临营养匮乏的问题,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给各种慢性病的入侵留下可乘之机。

②饮食:生活中有很多喜好美食的人,这些人的饮食习惯无外乎有三点,分别是高盐、高糖、高脂,不喜欢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营养摄入极不均衡,此类人群也要警惕慢性病找上自己。

③运动:运动量不足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很多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下,不喜欢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每天坐在电脑前的上班一族,患慢性病的风险越来越高。缺乏锻炼、久坐,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慢性病也会逐渐找上自己。

④睡眠:熬夜伤身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类每天的睡眠时间至少要达到7个小时,但也不是说晚睡晚起对身体就好,喜欢熬夜的人会因为身体过度疲劳,面临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和人生活的环境有关,如大量病原体充斥的环境,气候频繁变化,PM2.5污染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慢性病。尤其是在工厂上班的人,每天面对的工作环境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长期吸入这些物质会有患慢性病的风险。

3、心理因素

慢性病还和人的年龄、性别、遗传、心理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心理因素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当人的心理情绪发生变化时,常伴随着各种生理上的变化。如恐惧会让人瞳孔变大、出汗、脸色发白;紧张和低落会让人心烦冒汗。不管是负面心理还是正面心理,人一旦长期处于某种情绪难以自拔,其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各种慢性病。

如何做慢性病的“主人”?

很多慢性病患者会终身和疾病对抗,在这过程中如果没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或者控制疾病的欲望,那么患者将永远无法控制疾病,而疾病也会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因素。因此,慢性病患者要学会做疾病的主导者,不能将一切都交给医生,那么应该如何做到这点呢?

慢性病患者需要认识到自身所患疾病对未来生活和生命的影响,在面对疾病这个始终伴随自己的危险因素,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去认识和了解它,做自己疾病的主人和专家,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病因、诊断、症状、治疗和并发症等有一个全面且客观的认识,主动查阅疾病相关的资料,避免对疾病形成错误或偏激的认识,否则疾病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另外,慢性病患者要学会听医生的话,以认真的态度做后期治疗的践行者。在医院的时候,医生说的话虽然简短,但每句话都代表了应对慢性病的权威,都是无数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研究总结出的经验。比如,医生让我们控糖、控盐、控油,不能将他当成一句玩笑话,或者疾病发作的时候遵守一下,这样最后自己只能自讨苦吃。在疾病发作的时候,或者在控制疾病的过程中,医生不可能像家人一样每天监督你的生活,指导科学饮食、科学锻炼,最终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每一名慢性病患者都要对自己的疾病和治疗有深刻的认识,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树立较强的信心,做自己疾病的主人,才能将慢性病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慢性病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患者按照医生的叮嘱,或者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和运用慢性病管理需要的知识、技能的一种方式,是慢性病自己做主,依靠自己的方式防治慢性病的一种行为,可以降低慢性病对自身健康、正常生活等造成的影响。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最大特点是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并通过与其他患者的交流和分享,让患者学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科学运用自我管理的健康技巧,从而降低慢性病对自身生命与健康造成的威胁。

在生活中,慢性病患者除了要按医嘱服用药物、每天锻炼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做一些转移注意力的事情,不要成天将心思放在疾病上,这样只会激发自己的负面情绪,把疾病变成自己的主人。情绪的自我调节非常简单,只需要患者主动认识疾病、客观看待疾病,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疾病并非不可战胜的,通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天的生活,就能让病痛远离自己。

慢性病患者除了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外,还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查看疾病的进展,就算一些疾病自己在家就能检查,但也要每隔一段时间去找一找医生,听一听权威的建议,亲眼看到疾病管理的效果,了解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及时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疾病管理方式。另外,一些慢性病虽然被治愈,但也有再次发病的可能,所以患者即便在疾病痊愈后,也不能放松警惕,要继续维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管理习惯,继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健康方式,通过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采取科学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让慢性病逐渐远离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总之,慢性病作为健康的“头号杀手”,我们要学会和它“和平共处”,学会做疾病的主人,通过调节和优化自己的生活习惯控制好慢性病带来的风险,让慢性病不再是威胁自己安全和健康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