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今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9
/ 2

浅论古今字

申园园

长治市第八中学校046600

摘要:  古今字一般来说属于古代汉语研究的内容,是文字演进历程中的一种孳乳分化现象。本论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古今字与现代汉语中的同音词、多义词等一些概念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多义词,多义词等属于现代汉语的研究范围,是词汇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一词多义现象。表面上看,二者毫无关系,其实,实质上二者在词义上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关键词:古今字  多义词  关系

1.古今字

1.1古今字的概念

   关于古今字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

郭锡良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指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这是从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明古今字的。王力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指出,古字兼职过多,为减轻负担,又造新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个职务,这是从汉字的承担的功能方面来阐述古今字的。

关于古今字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们的论述侧重点各有不同。我们认为,古今字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时间问题,但这个时间并不要求必须有一个严格的时间限制,只是出现的前后不同。而出现前后不同的原因,则是与词义的表达有关。正如很多文章中说的古时某字兼表若干语义,后世为了区别,另造新字来分担其中的某一或某一些语义,这样就形成了古今字。

1.2古今字的产生途径

古今字形成的前提是古字一字记录多词,一字表示多义。一字记录多词,一字表示多义,当然简洁,但如果突过了某一个“度” ,就必然会对信息交流产生干扰,信息接受者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信息输出者传递的信息,交际就会失败。随着书面交际作用的不断增强、表达臻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原先还能勉强应付的一字多词、一字多义现象已经不再能适应书面交际的需要了,人们只好另造一些新字来分担原字的若干表义职能,使原字表示的几个概念能在字形上有所区别,让交际者一目了然。原字和新字便构成了古今字。所以,关于古今字形成的途径可能有很多方面,比如字形、语音等方面,但本论文则着重从语义方面进行分析。

说到汉字的语义自然离不了原始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而说到古今字的语义关系时,本论文更倾向于本义和假借义,但本义和假借义是一种有先后时间顺序的语义关系。这里的本义可以包括原始义、引申义、比喻义,这是因为不论是原始义、引申义还是比喻义,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假借义与本义毫无关系,假借义只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采用了表达本义的一个汉字而已,用现代汉语中一个通俗的概念来说,这可以视为同音词,这种方式称为假借。本义中原始义可以被假借造成一个新字,引申义和比喻义同样也可以。同时,根据本义中的原始义或引申义等形成的假借义也可以被假借造成一个新字,再一次形成假借义。所以,总的来说,古今字的形成途径就是假借。但具体说来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今字表示本义

因为本论文中本义包括原始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所以今字在表示本义时,又分为两种情况。

(1)当原始被假借时,为原始义造一个新字,形成今字。

如:然~燃 “然”字从火(字下四点即“火” ),原始义为烧,假借为代词,代上文所说的情况,义同现代汉语的“这样”。又转为副词,表然诺。又借为连词,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今字“燃”为古字“然”的原始义而造,叠加表义符号“火”。

(2)当引申义被假借时,为引申义造一个新字,形成今字。

    如:竟~境 “竟”的原始义为乐曲演奏完毕,引申为事之所止、时之所止、物之所止。后为“物之所止”中的“国土之所止” (疆界)造今字“境” ,其形比古字增表义符号“土” ,表意明确。

类似的例子还有取~娶、反~返、解~懈等。

以上的情况不论是原始义被假借还是引申义被假借,今字都是为本义而造的。

第二,今字为表示与本义完全没有关系的假借义而形成。

古字的假借义属实词者,今字多为其假借义而造,这是因为古字假借为他义时,其字形不能显示这个假借义,所以另造今字以求在字形上凸现此义。如:辟~避 “辟”的本义为法,假借为躲避。当后世需要以字形区别这些意义时,因“辟”的字形无法显示躲避义,故造以“ 辵”为形符的今字“避”来表示它。牟~眸 “牟”的本义为牛鸣,故字从牛。假借表示眼珠,后加“目”造今字“眸”。

2.多义词与古今字的关系

关于多义词的定义,语言学界的不同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但关于多义词的一个本质特特征还是比较一致的,多义词首先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义项,根据葛本仪老师的观点这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义项必须能够独立成词,然后,这些义项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构成多义词的两个基本条件。

那么多义词和古今字有什么联系呢?

多义词中根据义项之间的关系,我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没有“多义词”这个概念,但实实在在存在一个词承担多个意义的现象。尤其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词汇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一个单音节词包含了过多的义项,当这个词出现的时候具体对应什么含义,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思考,而且对于一个词的把握也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就会出现为多义词其中的一个义项重新造一个字,从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今字”,也就形成了古今字。由于上一部分已经详细谈论了今字到底是为哪个义项而造,在这里也就不再做重复的阐述了。

这样说来,今字承担的是多义词中某一义项的。这似乎就不太符合了今字产生的第二条途径了“今字为表示与本义完全没有关系的假借义而形成”,因为与本义完全没有关系的假借义,这不符合多义词的定义,自然像本义与假借义这种关系就不能构成一个词的两个义项了,这也就不能说今字承担了多义词中的某一义项。本义与假借义这种关系,用上一部分的话来说,这两种意义毫无关系,只是共同使用了一个表达内容的汉字,这样说来,它们之间就不是多义词的关系,而是现代汉语中的同音词的关系。一个汉字即使不是多义词,但承担了两个毫无关系的意义,就有可能被分化,从而形成古今字,每个意义有自己的专属汉字承担。所以说,古今字与多义词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古今字产生的途径有很多,可以是多义词、同音词、甚至是兼类词(关于兼类词还未详细思考过)。

总的来说,多义词是产生古今字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古今字的形成是多义词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可以说是多义词发展的一个结果。这里的多义词更多的是指古代汉语中的多义词,而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还有别的分化义项的途径,比如发展为双音词。所以说,古今字的产生和多义词的发展都是有一个时间限制的。

3.小结

本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古今字的产生做出了分析,一个是从古代汉语的角度出发,认为古今字的产生和假借有关,这也是一般文章中都会提到的,而本论文还从另一个新的角度——现代汉语方面分析了古今字产生的途径,与多义词、同音词联系了起来,这在认识古今字的文章中很少提及到。

论文的创新之处同时也会存在有一些问题,比如古今字与多义词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会不会有一些牵强,一些概念的使用是否恰当等。所以,论文的内容上还有待充实,有待准确的论述。

参考文献

[1]饶增阳、张献.试论古今字[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2]肖立生、周小喜.书刊繁简字及异体字使用规范刍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张劲秋.再说古今字[J].安学报徽教育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4]王继虹.异体字与汉字学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5]许征.论古今字与通假字之关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6]杨怡.论多义词[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2).

[7]刘雪妍.同形词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6).

[8]马立春.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辨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9]李学军.现代汉语词缀问题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10]孙艳.现代汉语词缀问题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