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筝独奏曲《溟山》解析及演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30
/ 3

谈古筝独奏曲《溟山》解析及演奏

陈维璐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助理讲师

一、《溟山》作者介绍

(一)生平简述

王中山,一位享誉国内外的古筝艺术大师,1968年诞生于河南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自幼习筝,师从古筝界的泰斗赵曼琴、邱大成及李婉芬教授,在多位民间古筝大师的悉心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筝曲基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任职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以及中国古筝协会会长的职务,为推动古筝艺术的发展不遗余力。

(二)创作技法

传统古筝的演奏技法遵循右手司弹,左手司按。但王中山在传统演奏技法上创新了技法,如《彝族舞曲》中采用的勾摇、游遥、轮弹等,多层面丰富与拓展了古筝演奏,优化平衡了古筝的双手演奏技法。详细分析,他的创作技法大致有如下两点:

1.传统技法的运用。在演奏中,右手的技法主要是“托、劈、抹、挑、勾、剔、提、摇”其主要目的为取音;而左手“按音、揉音、颤音、滑音、点音、泛音”等技法则是为了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

2.近现代古筝技法的运用。近现代古筝技法把左手从原来的演奏位置解放,放到琴码右侧取音,解决了古筝长期以来都是单声旋律的问题。随时代发展,当代的音乐演奏理念也注入到古筝曲创作中,如拍击琴盒、琴弦,左手捂弦、右手扫拂等技巧,使古筝音乐由单线型转为多声型,大大丰富了和声效果。筝曲《溟山》不仅成功地运用长摇、短摇、轮指、泛音、快四点等技巧,而且让拍板、止音等现代技法都完美地融入曲意。

二、《溟山》音乐创作的由来

(一)《溟山》创作的意义与理念

《溟山》这首筝曲不仅是当代古筝音乐中的杰出作品,也是古筝演奏者以及各类古筝考核与竞赛中不可或缺的演奏曲目。在音阶构造上,该曲勇于突破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框架,创新地采用了新的定弦方式;在创作理念上,它巧妙地融合了西方音乐的技法精髓,极大地拓宽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边界;而在演奏技艺层面,该曲更是融入了众多新颖的技巧元素,实现了演奏技巧与音乐意境的和谐统一,达到了技艺与情感的完美交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峰峦雄伟、钟灵毓秀的景观。所谓“仁者乐山”,曲作者出于对“山”的独到理解和喜爱,采用湘西地方音乐素材,创作了《溟山》。仅从字面理解,乐曲描绘了幽远神秘的山林以及其中四季变幻的美景,而深层分析可以发现,其实作者巧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山林一年四季变化的描写,引出人生在世的种种感悟。

(二)《溟山》创作的独特之处

笔者认为《溟山》创作的独到之处有以下几点:

1.调性与结构。全曲定弦打破了传统弦序,采用了人工调性。五次转调分别是D调、降B调、D调、B调和D调,每次转调在音效上都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另外,在曲式结构上,作者别出心裁地运用复调和调性转换手法,让乐曲结构更加严密。而快板处,从4/4拍到6/8拍再到3/8拍的节奏设计,加上重音反复和提速的音乐要求,使作品的情感展现得更加酣畅淋漓。

2.作品节奏。《溟山》中大篇幅切分节奏的运用,是乐曲中不可不谓的点睛之笔。操纵这样的节奏型,不仅给音乐增添了瞬息万变的魅力,同时也加大了演奏者演绎技术的难度。例如,在左手保持多变的节奏型的前提下,右手还要延续乐句的旋律性与意象。

3.传统技巧与现代技巧的结合。全曲在保留“托、抹、勾、打”等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并突出了新型古筝技巧的运用。如“左手快速指序、拍板、击弦、擦弦”等技巧,在音效上营建出多维度的听觉效果,也推广了现代古筝技巧在协奏曲、合奏曲中的使用。

4.旋律与情感。全曲旋律方面的伴奏音,采用“la、re、mi”三音,对曲目意境的渲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几次转调后,双手轮流演奏的技巧也不得不提,左手的快速指序使得低音中蕴含了山脉沉稳的气韵;右手精雅别致的音效也体现了大山独一无二的特性。在音符与和弦的搭配下,音乐情感展露无遗一一神秘莫测的山岭、拟人化的山林、各有千秋的四季美景,这些美好的感受都在乐曲中沁透人的心脾,简单的说《溟山》被写活了。

5.创作手法和形式。如果把《溟山》比喻成孩子,那么我想他也是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作者在《溟山》的创作上真可谓是匠心独运,音律上把西方调性因素和我国民族创作传统手法合二为一,技法上把古筝的传统技巧与现代技巧融为一体。《溟山》自诞生以来,受到各个专业院校以及音乐爱好者的好评,其新颖的创作形式、独特的音响效果、别致的旋律线条、明快的节奏感,体现了当代古筝作品斐然的成绩,亦是乐曲新型创作手法的开端。

三、《溟山》的曲式结构与演奏方式分析

《溟山》这首乐曲原始设定为B羽调式,其调性在74小节时巧妙转变为降B宫调,随后在78小节又回归原调;类似地,音乐行进至132小节时,由B羽调式转换为B宫调式,并于154小节再度转回原调。这种频繁的调性转换赋予了整首作品以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变化。全曲精心布局的多个结构部分,依次为引人入胜的引子、情感丰富的第一主题段、技巧炫目的华彩段、意境深远的第二主题段、情感升华的第三主题段、细腻动人的第四主题段,以及回味无穷的尾声部分,编织成一幅幅动人的音乐画卷。

(一)引子段的演奏(1——16小节)

在进入乐曲的引子段中,节奏的处理要自由洒脱。第一个音在具备爆发力的同时还要蕴含山河的气势磅礴之感,音符间虽然零散但余音要联贯、气息要绵长,展现出重峦叠嶂的山脉间的沉寂与深远。第一行在节奏型相同的四小节中,每小节的音乐处理分别是强、弱、强、弱,各小节要产生对比的效果。第五小节的滑音re到mi的处理应该短而轻巧,6、7小节摇指要细腻均匀。在第9、10小节的音乐处理上应该由弱渐强,速度由慢渐快,技法上使用双手交替进行演奏,所有的mi音都用右手大指弹奏,可以发现,乐句的流动性与活跃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乐谱的11小节处有四个十六分音符,采用小勾搭按压弹法可以让此音的音量、速度加大,演奏者也应保证过弦干净迅捷,达到乐谱的音乐要求。随即是慢起渐快的无限反复乐句,弹奏的6位置可以由前岳山到码子处移动,这样有利于丰富乐句的音色和营造朦胧神秘的景象。第12小节中,演奏从双手交替进行的琶音流畅过渡到高声部的多音演奏,紧接着以一串连续的泛音序列作为收尾。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左右手需在同一音高上连续交替,速度上应呈现出由慢至快的渐变,音乐表现上则采取由弱到强的处理方式,逐渐引出那串如珠似玉、圆润清澈的泛音列,最终完美收束。在13小节处的泛音应给听众带来一种从容不迫、宁静致远的感受。

(二)第一主题段的演奏(17—73小节)

乐曲的第一主题,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小节划分如下:第一部分17一29小节、第二部分30一37小节、第三部分38一58小节、第四部分59一73小节。开端的第一部分,以四小节为一句进行力度推进处理,在左手节奏一致的前提下,既要注意节奏的稳定性,也要留神于音乐的表现力及层次感。另外,在谈及右手长篇摇指的奏法上,演奏者如果既要做到右手与左手的音乐处理统一、又要展现其独特的内心联想,笔者认为这需要其对曲谱发自内心的体会和钻研。进入第二部分的前两小节时,节奏延续上一部分的速度,并于32小节开始大幅提速以增加乐段动感。此外,采用小指弹奏左手伴奏的根音,不仅能够赋予音质以更加凝聚与浑厚的特质,还显著增强了音乐的振动效果,有效抑制了义甲可能产生的杂音,提升了演奏的纯净度与表现力。右手的旋律要求活泼灵动,并应特别注意突出谱面安排的重音。第三部分,右手有了快速变化的三连音,可以使用打、勾、抹、连托的指法弹奏,音量力度略轻,做到音符均匀稳定。进入44小节的高音区后,如加大力度则旋律的起伏与乐音的明亮感都会有所增强。至50小节之际,重音的运用为原本就充满活力的节奏增色不少,但在此过程中,务必确保音乐的稳定性为核心,避免抢拍现象的发生。随后进入第三部分的长时间摇指段落,演奏时需兼顾两方面:既要确保每个音符清晰独立,颗粒感分明,又要追求整体音色的浑厚与均匀;在琴弦间的转换过程中,应细腻操作以减少杂音,并维持节奏的平稳流畅。同时,左手持续不断的八分音符如同稳定的基石,为右手的旋律线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辅助作用。直至69小节,随着节奏上的微妙变化,乐曲逐步迈向高潮,引领主题进入华丽璀璨的华彩篇章。

(三)华彩段的演奏(74—78小节)

华彩段的谱写颇具特色,音乐中蕴含着极致美景。夜色中的山谷一一冷月如勾,充满各色回音,空气中,飘荡着花的幽香、草木细碎剔透的种子,这些奇妙的景色交织在一起,令人如痴如醉。弹奏这个乐段时应充分调动自身想象力,并注意乐段的层次感与变化音的准确度。乐段的结尾以长摇引入第二主题。

(四)第二主题段的演奏(79—115小节)

这一段在全曲中难度系数较高,作者精心地把拍击琴弦、琴板与快速弹奏三合为一,使得旋律极富创意,让人印象深刻。乐音逐步向前,描绘了一幅接受风雨洗礼的山林之景。从79小节开始,右手拍弦和拍板相互交织,拍弦时应拍击在低音1a上,并要求拍出的音色具有弹性。拍板时要让手腕灵活运动,保持曲速。当然左手的附点音符也要与右手的节奏相对应。紧接而来的100—115小节,以两小节为一个乐句,按乐谱中术语的提示,在琴弦上做轮指游移的演奏。本段乐音给人以无限遐想,聆听时情感也随之层层递进,最终由量变到质变,进入第三主题段。

(五)第三主题段的演奏(116—153小节)

秋天,这个金色的季节,满载着希望与憧憬,它以比春日更加绚烂多彩的姿态展现,比夏日更添几分温婉情趣,又较冬日多了几分舒适惬意。在这段洋溢着浓郁诗意的旋律中,演奏时需将情感与肢体动作紧密融合,右手连绵不绝的摇指与左手敏捷流畅的分指弹奏需达到和谐统一,仿佛两者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地,左手的分指弹奏应追求动作幅度小而精准,发力均匀而有力,确保每个音符的流淌都如丝般顺滑,无懈可击。当乐曲行进至132小节,调性悄然转至B调,接下来的两行旋律充满了深情与张力,仿佛情感在逐步累积,旋律线条步步紧逼,直至在一段紧张而急促的节奏中达到沸点。此时,通过巧妙地拍击琴头这一独特技法,为乐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其直冲云霄,达到全曲的高潮部分,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六)第四主题段的演奏(154—192小节)

进入第四主题段,旋律回到D调,在掌握乐段脉络的同时还应该把乐谱要求一一“强烈地”表现出来。弹奏时不仅要把每个节奏都把握准确,并且节奏间的过渡还应平稳自然。从154小节起,节奏发展上分别是:2/4拍、3/4拍、5/8拍、6/8拍又回到2/4拍,建议演奏者可以打分拍贯穿起来练习。到了176与183小节的乐句,创作十分精彩,可以在左手的演奏上加大力度,适当突出重音,起到推动乐段进行的作用。在第187小节,随着左手的刮奏技巧与右手有力的拍击动作交织在一起,第四主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随后,尾声缓缓响起,那是听众耳熟能详的旋律,作为引子部分的温馨再现,但在演奏处理上需与引子形成微妙的差异,旨在营造出一种“空山新雨后,万物复苏,鸟语花香间,心灵得以彻底洗涤,倍感舒畅与宁静”的意境。最终,整首乐曲在一连串清澈而空灵的琶音中悠然收尾,留给听众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古筝独奏曲《溟山》,不仅是王中山老师心血之作,亦是古筝作品推陈出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与研究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都应该好好把握作品的精髓,如:作曲家追求卓越的精神、优秀的音乐构思、独特的创作手法、良好的音乐审美观、演奏家高超的演奏力、对相关文化的理解等等。虽然完善这些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参考文献:

[1]王中山.古筝考级曲集8一10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5

[2]刘娜.谈古筝独奏曲《溟山》的演奏).乐器学堂.2009(1)[3]李涛.浅析王中山筝曲中的技艺创新[.云南艺术学院.2014

[4]富梓楠.浅谈古筝独奏曲《溟山》的创作手法与实际演奏技法).北方音乐.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