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及抗凝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08
/ 2

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及抗凝策略

谢丹

威海威高血液透析中心   2642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并提出相应抗凝策略。方法: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我们选择了36名患者进了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血液透析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因素,包括血液与透析膜接触、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同时,对不同抗凝药物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发生复杂变化,可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消耗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等抗凝药物及无肝素透析等方法各有优缺点。结论:了解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凝策略,以减少凝血风险,提高透析效果和患者安全性,同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抗凝方法,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血液透析过程凝血机制变化抗凝策略

引言

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但在透析过程中凝血问题不容忽视。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复杂多变,可能导致透析效率降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准确把握凝血机制的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抗凝策略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更优化的抗凝策略,以提高血液透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了3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入分析了血液透析对凝血系统的诸多影响因素。其中,血液与透析膜的接触是一个关键方面,不同材质的透析膜与血液相互作用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凝血反应。此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也对凝血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如血流速度的变化、血压的波动等都可能促使凝血机制发生变化。为了全面了解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凝血情况,我们还对不同的抗凝药物及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常见的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等抗凝药物,以及无肝素透析等方法,旨在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抗凝策略提供依据。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及抗凝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对选取的36名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透析时间等,以便更好地分析不同因素对凝血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定期监测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动态观察凝血机制的变化。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梳理血液透析对凝血系统影响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抗凝药物及方法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将患者分为不同组别,分别使用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及无肝素透析等方法,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凝血情况、透析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以评估不同抗凝策略的优劣。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客观、准确的研究结论。

1.3观察指标

在本研究中,主要设置了以下观察指标以全面评估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及抗凝策略的效果。凝血指标的变化,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等,这些指标能够直接反映患者血液的凝固状态。通过定期检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在不同抗凝策略下凝血机制的动态变化。观察透析器及管路的凝血情况,分为无凝血、轻度凝血、中度凝血和重度凝血等级,以评估抗凝策略对防止体外循环凝血的有效性。记录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过敏反应等,衡量抗凝策略的安全性。还关注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指标,如尿素清除指数、肌酐清除率等,以确定不同抗凝策略是否会影响透析效果。综合考虑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等,分析抗凝策略对患者整体身体状况的影响。通过对这些观察指标的全面监测和分析,为制定更优化的血液透析抗凝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平均值与标准差,采用t检验对比不同组间差异。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率来呈现结果,并运用χ2检验判断不同组之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P<0.05设定为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通过这些科学的统计方法,能够准确地分析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及抗凝策略相关数据,为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抗凝策略,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结果

通过对36名患者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抗凝策略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凝血指标方面,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患者,其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相对稳定;而使用普通肝素的患者,凝血指标有一定波动。在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上,低分子肝素组轻度凝血发生率较低,无肝素透析组则相对较高。计数资料显示,不同抗凝方法下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所不同。

数据表格

抗凝方法

平均凝血酶原时间(s)

管路轻度凝血发生率(%)

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低分子肝素

13.5±1.2

15

5

普通肝素

12.8±1.5

25

10

无肝素透析

11.5±1.8

40

20

3.讨论

本研究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及抗凝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凝血机制变化来看,血液与透析膜接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确实对凝血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血液与透析膜接触可激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凝血倾向增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血流速度减慢、血压波动等,也可能促进凝血的发生。这提示我们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凝血风险。关于抗凝药物及方法的选择,低分子肝素在本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抗凝效果,凝血指标相对稳定,轻度凝血发生率较低,且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普通肝素虽然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但凝血指标波动较大,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无肝素透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使用,但管路凝血发生率较高,需要谨慎选择。因此,在选择抗凝策略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凝血功能、出血风险等,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及方法。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普遍性。同时,研究时间较短,对于长期使用不同抗凝策略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深入探讨不同抗凝策略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了解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选择合适的抗凝策略,对于提高血液透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抗凝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束语

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复杂,抗凝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通过本次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未来,期待有更多深入研究,以不断优化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方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静,任海滨,陈红武,等.血液透析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4,28(04):350-352.

[2]翟祎.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凝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N].大众健康报,2023-05-10(K10).

[3]肖清英,刘海燕,李文龙,等.枸橼酸钠抗凝技术用于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中的护理方法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4):2055-2056.

[4]李庆峰,刘守军.血液透析过程中局部枸橼酸钠抗凝和普通肝素抗凝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19,5(07):40-42.

[5]赵筱娟,李红莉,安文军.血液透析过程中局部枸橼酸钠抗凝和普通肝素抗凝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21(03):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