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象塑造主要是自塑和他塑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电影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本文通过我国电影作品嬗变的视角,探究其突破“他塑”之围,扬“自塑”之帆,构建“合塑”之桥的历程,提出新时代电影作品通过“自塑”与“合塑”的形式更好地构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路径。
关键词:他塑;自塑;合塑;国家形象;电影作品
基金资助:临沂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能时代英语师范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JG2023M16)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形象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展示具有重要意义。电影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我国电影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他塑”到“自塑”再到“合塑”的嬗变,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揭示了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素。本文从我国电影作品的嬗变出发,探讨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和特点,以期更好的构建并传播国家形象。
二、国家形象与电影作品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斯·布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其著作《国家形象与社会体系》中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但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外交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利益也非常重要。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二)电影作品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
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形式之一,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国家形象的有力建构与传播途径。作为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它在全世界都有大批受众,而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电影作品通过镜头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历史文化,情感态度等,并宣扬其价值观,从而达到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与新闻媒介建构的“现实”国家形象相比,电影媒介所建构的“虚拟”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享誉全球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宣扬美国普适价值观即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并有效地塑造了其超级大国的国家形象。成功的进行了国家形象的自塑。
目前,通过媒介呈现的国家形象主要有自塑和他塑两种塑造形式。自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是指在国家形象塑造中,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主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自塑强调国家在塑造自身形象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行动来塑造积极、健康、有力的国家形象。自塑过程中,国家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政策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清晰的国家形象定位,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传播和推广这一形象。
他塑是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与自塑相对应,强调外部因素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这些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社会对国家的认知和评价、国际媒体的报道、国内外舆论的影响等。他塑的概念强调了国家形象塑造不仅仅由国家自身的努力所决定,还受到外部力量的干预和塑造。国家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外交手段、公共外交等途径来影响他塑过程,以获得更有利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可和赞誉,并为国家实现发展目标和利益服务。
三、我国电影作品中国家形象构建方式的嬗变
(一)早期“他塑”图景下电影作品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电影身陷与世隔绝的窘境,自80年代以来,“走出国门”和“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电影的努力方向,深刻影响了电影作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策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他们在文化领域也占据着话语权和主导地位。因此,在路径上,中国电影作品在国际舞台上通常需要依赖各种国际电影节的奖项来获得世界的认可。在制作上,中国电影作品也需要按照所谓的国际标准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美学的包装和改造,以首先获得国际电影节的接受,然后才能得到西方观众的认可。因此,我国该时期电影作品中的国家形象以“他塑”的方式为主。
1988年,导演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熊奖,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国际舞台。尽管《红高粱》打破了中国电影长期在国际电影界“失声”的局面,然而通过对该时期导演创作的电影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电影作品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倾向于被动塑造的特点。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例,当面临战争和死亡的威胁时,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和学生群体都倾向于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冒充神父的美国人身上,让一个美国人在乱世中充当了中国人的救世主。这样的表述方式和情境设定彰显了一种被动客体化的文化表征,即“自我东方化”的身份建构,体现了西方优于东方的价值判断。这种“自我东方化”的创作理念,在第五代导演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黄土地、红灯笼、深宅大院、京剧脸谱、婚丧嫁娶、红卫兵等自然奇观和民俗形象可窥见一斑
[2]。
(二)新时代“自塑”图景下电影作品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地位在世界席位中的提升,话语权的增强,我国电影作品的国家形象建构方式逐渐从“他塑”转变为了“自塑”,并努力实现政治性、商业性与艺术性三者融合统一。这种转换,不仅仅是对媒介主体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内容创作层面具备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从最初的主旋律电影三部曲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到近年的《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万里归途》等,中国主流电影已然成功找到了“自塑”图景下创作模式和价值表达。
1.文化价值定位的“自我回归”
电影是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我们对一部电影的认可归根到底是对其所宣传的价值理念的认可。享誉全球的好莱坞电影传递的就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与之截然相反,中国坚持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宣扬集体主义而非个人的英雄主义。新时代中国主流电影在文化价值定位上没有选择完全迎合好莱坞电影模式,更没有舍本逐末地放弃中国人合作共赢的“集体主义”思想去一味追逐完美全能的“个人英雄”形象。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新时期中国主流电影始终立足民族的情感,打造属于我们国家的“英雄形象”。
新时期中国主流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不慕西方自带光环的“超级英雄”,而是强调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的“集体英雄”形象。以《红海行动》为例,电影以紧张刺激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中国海军团队的作战技巧和智慧,描绘了中国海军集体英雄的形象。同样,在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虽然有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中校作为主角,但在拯救地球的过程中,无数人勇敢挺身而出,为了拯救人类的命运不惜牺牲自己。导演并没有忽略平凡人的重要性,通过展现集体英雄的群像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主流电影在构建国家形象时逐渐摒弃了对西方电影模式和英雄角色塑造方式的盲目追求。相反,它们试图通过创作探索符合中国文化基因和审美偏好的叙事方式,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自信地完成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表达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的问题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核战威胁、贫富差距等等。同时,一种以共同应对人类挑战为目标的全球价值观正在形成,并逐渐获得国际共识。它强调互助、合作和共享的思想,要求各国共同努力,实现人类共同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无论人们身处何地、有何信仰、是否愿意,实际上我们已经构成了一个共同的命运共同体。一直以来,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解决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贡献具有中国智慧的方案。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也深刻体现了这一价值观。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当人们得知地球将被引力吞噬时,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中校和其他救援队员决定利用地球上的转向发动机,将地球带离险境。在影片中,刘培强的呼吁下,面临燃料耗尽等生死关头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纷纷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将运输车成功推向指定地点。刘培强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何尝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中国,始终倡导各国携手合作,克服困难,共同发展。通过对刘培强的塑造,电影成功传达了中国的价值观。并且,各国救援队的反应也表明,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被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同的。这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美国所倡导的“美国中心”截然不同。后者认为强国应享有优先选择权力,而其他国家只能成为附属。这种观点充满了霸权自信,但却无法获得世界人民的支持。
四、自塑与合塑模式下,新时代电影作品构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路径
(一)分类
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从影像政治修辞、银幕主流形象流变、国家形象的表述策略和国家文化自觉等不同视角出发,对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关系展开探索。在“自塑”与“合塑”模式下,电影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新时代电影作品构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路径。其中,“自塑”模式下的品牌塑造和“合塑”模式下的合拍显得尤为重要。
(二)自塑与传播——品牌
国家品牌是一国软实力和声誉的集中体,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西蒙·安霍尔特(Simon Anholt)提出国家品牌(national brand)的概念:“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营销的思维将国家品牌传播到国际上并塑造成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从态度、认知和行为方面进行渗透,使他国民众理解并认同本国输出的文化及价值观,最后能够影响他国的国际认知环境。”[3] 新时代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多样化的选题能够深度展现国家品牌形象的各个侧面。因此,提升国家品牌是新时代电影的重任。新时代电影应该首先挖掘国家品牌元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坚毅勤劳、谦虚谨慎,这些都可以作为立足点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品牌,扭转国际部分电影作品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和抹黑。此外,提升国家品牌意识同样重要。想要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在世界影视界具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电影创作时考虑国外受众的需要,结合我国品牌传播的诉求,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跳出仅传达中国的情感和经历,电影故事更应该提升高度为人类所追求的共同价值,体现中国的国际担当力和使命感。
(三)合塑与传播——合拍
合塑是一种将“自塑”和“他塑”两种模式有机结合的塑造形式,在“自塑”和“他塑”之间搭建一座“合塑”的沟通桥梁,可以有效的立足中国特色,传播中国声音,同时获得海外观众最大程度的接受,激发海内外受众的共性认知。在合塑中,合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跨国电影合作中逐步构建和传扬中国国家形象。比如中美合拍的奇幻电影《长城》所讲述的欧洲雇佣军误入长城与中国无影禁军共同抵抗饕餮保卫家园的故事,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讲述了一只熊猫历经各种艰难坎坷成为功夫大师的故事,使中国功夫名扬海外。动作冒险电影《十二生肖》:由中国演员成龙执导和主演,中国和多个国家合拍,讲述了成龙扮演的角色寻找十二尊中国动物头像的冒险经历。这些合拍电影通过融合不同国家的导演、演员和故事元素,打破了地域限制,创造出了独特的影片观赏体验,取得了商业和口碑的成功,同时文化层面上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有效的输出。
五、结语
从国家形象建构的权力机制来考察,新时代中国主流电影成功实现了从“他塑”到“自塑”与“合塑”的转变。电影创作者们逐渐摒弃“自我东方化”的方式去迎合“他者”的眼光来追求国际的认可。他们在竞争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努力打破传统的塑造方式,构建与国家软硬实力相适应的国家形象,致力于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新时代的“自塑”和“合塑”,中国电影行业正以更加自信和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李鑫.探讨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4):159.
[2]夏晔婕.从“他塑”到“自塑”——试析新时期我国主流电影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J].新闻传播,2021,(09):74-76.
[3]卢茜.中国电影的涵化效应与国家形象建构——基于“国家品牌”的公共外交新战略.东南传播,2021(8):63.
[4]张楚天舒.主旋律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2015-2020)[D].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DOI:10.27660/d.cnki.gzczu.2022.002661.
[5]孔婧.从“他塑”到“自塑”:中国国家形象的博弈策略研究[J].西部学刊,2023,(08):13-16.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3.0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