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田野研学课程开发中的问与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0
/ 2

吴文化田野研学课程开发中的问与答

周小芹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

摘要:本文通过吴文化田野研学研什么、如何研及研得怎样三个问题的设问,引导教师思辨与探析,激起多元对话,在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梳理、提炼出“吴文化田野之旅”研学活动在开发与实施中的新方法、新策略,由此推动课程向纵深发展,促进幼儿在研学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与创造。

关键词:吴文化田野研学课程开发

“田野之旅”研学活动是基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穿梭于田地和原野中的旅行式教育,属于当代森林教育的范畴。它是我园探索的一条以“自然·吴韵资源为文化根脉,田野之旅为课程方式,幼儿项目式研学活动为学习方式幼儿园吴文化教育课程样式。在一路研发的过程中,我们紧扣吴文化田野研学研什么?如何研?研得怎样?三个问题引导教师思辨与探析,激起多元对话,在碰撞、激荡中不断探索“吴文化田野之旅”研学活动的新方法、新策略。

一、吴文化田野研学“研什么?”

吴文化田野研学研什么?我们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吴风雏燕幼儿园活动课程》,通过“沿袭—整合—创生”的方式逐步优化,从而形成田野研学的内容。

1.原有课程的改良,沿袭前期课程成果

首先以关键词“田野”、“研学”对原有课程进行分析与梳理,整理出可沿袭的活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用新的课程理念和资源优势进行改良,优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春日踏青活动,通过对资源的整合,踏青中研学内容的定位、幼儿年龄特点的思考等对活动内容与形式进行了改良,形成了“小脚丫的旅行”项目式研学活动。

2.现有资源的整合,开发三条研学主线

以现有资源为依托,从儿童视角出发,制定了三条“吴文化田野研学”开发与实施主线,力求将自然、生活、游戏与幼儿融为一体,让幼儿以玩促学,以趣促研,自然收获。

研学主线1“田园生态的农耕趣研”。以“生态、自然”为背景,以“游戏式研学”为手段,让菜园变成体验乐园,亲身感受耕种的繁琐,照料的辛劳,收获的不易;让菜园变成创意乐园,开展趣味种植、创意浇水、七彩田埂等多样活动;让菜园变成科探乐园,探索植物探索泥,探索天气探索水……。

研学主线2“宽广野性的游戏趣研”。以园内户外场地为资源,开展“户外氧吧”、“泰幼小镇”游戏场活动,满足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游戏的需求。同时,以园外“鸿山吴文化广场”、“鸿山湿地公园”、“淮海义庄”等鸿山文化基地为资源,以“小脚丫的旅行”为活动形式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在“推进幼儿的持续游戏、深入探究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获得更大发展。

研学主线3“文化蕴生的节庆趣研”。以本地清明节吃青团、游鸿山,端午节腌咸鸭蛋、赛龙舟等传统节日,及园部创生的“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才艺节和体育节”为资源,通过建立研学基地,深挖吴地节庆资源,组建“节庆研学”社团等,开展项目式节庆研学活动,将散点式的庆祝活动进行统整,以项目式活动的方式在某个点上进行深挖,满足幼儿在节庆研学中获得文化感悟的同时促进其它认知、能力等的提升。

二、吴文化田野研学“怎么研?”

田野研学怎么研?在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我们学”字当头,沿着他人的脚步前行我们“研”字相伴,在交流与思维碰撞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主张

开展“1+N”导读式活动。教科室以“田野课程”、“研学活动”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搜集并整理一批可供学习、参考、借鉴的文章、专业书籍等,采用“1+N”导读式活动,即每学期开展1次主题式导读和各年级组每月不定期的领读活动,更新教育理念,积累田野研学经验,并根据实施中的重点内容、存在问题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开展“厘思路+看现场”诊断式教研活动。教科室与园长室联合成立了“研学小组”,通过“厘思路+看现场”的模式开展N多诊断式研学教研活动。“厘思路”即定点每周五各班向“研学小组”成员介绍下一周研学活动的思路,以思维碰撞的方式帮助老师把握重点,打开思路;“看现场”即研学小组通过“预约式+推门式”追踪幼儿的研学现场,针对现场中的具体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帮助教师积累研学经验。

开展“123步走”审议活动。在研学活动开发与实施的进程中,幼儿园延续前期园本课程审议的方法与路径,实施“123步走”审议活动。1审(前审议)研学目标、研学资源、研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2审(中审议)研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借助问题诊断、教研活动来反思优化研学活动方案的实施;3审(后审议)制定的研学方案是否达成、是否适宜、序列性是否符合逻辑等,在回顾中梳理兴趣点、取舍价值点、研析知识点,让田野研学活动实施的走向更加适合每个儿童的发展。

三、吴文化田野研学“研得怎样?”

田野研学活动的价值,最终是要通过课程的有效评价来体现。我们基于儿童,注重过程,努力探索活化的评价方式,为每一个研学项目量身定制了活动检核量表来监测幼儿的发展,研发了“项目研学笔记”和“教师研学手记”来多维度记录师幼成长的轨迹,同时将评价嵌入生动的活动情景,通过田野研学项目成果发布的形式展现师幼在研学活动中的所做、所思与成长,真正展现“让成长看得见”。

一从“项目量表”中看成长。如何把握幼儿在研学项目活动中的整体发展情况?设计一份科学的项目检核量表无疑是一种最便捷、有效的方式。于是,基于项目内容、《指南》各领域的阶段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发展现状等,我们从幼儿自评和教师评价两个维度为每一个研学项目活动设计了一份检核量表,以此全面监测幼儿的发展状况,并及时分析、调整与落实。

二从“研学笔记”中看成长。研学笔记源于自然笔记,是幼儿用照片、图画、各种表征展现研学过程的一本实录;是教师将幼儿在研学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系列计划书、观察记录、实验记录、童言稚语等进行组合、美化的幼儿故事书;更是教师评价幼儿学习成效的一份最真实、有效的依据,因为它展现了幼儿在研学项目推进中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幼儿在研什么、怎么研以及研得怎样的一份真实、多元的过程性评价。

三从“教师手记”中看成长。手记的内容围绕“研什么”“怎么研”和“研得怎样”展开,通过围绕驱动型问题的故事或过程描述、幼儿表征来呈现幼儿在研究些什么,通过分析儿童行为和提供的支架策略,以及链接《指南》《关键经验》的目标导向来展现幼儿是怎样研究的,最后基于儿童的言行,阐述分析幼儿所获得的能力发展。一个项目活动形成一本项目手记,项目进程中的一个个驱动型问题最后形成一个问题链,从这个问题链的描述与分析中,可以清楚地展现幼儿、教师在项目推进中的所思、所想、所做与所得,师幼的共同成长就在字里行间。

四从“成果发布”中看成长。田野研学项目活动短则1-2周,长则1-2个月,无论长短,我们要求教师在项目结束后两周内必须进行项目成果发布。老师们通过ppt介绍、小视频播放、物化成果展示等方式再现研学项目推进的过程、多方资源的利用与整合、研学项目的收获与困惑等等,图文并茂,让老师们在聆听、翻阅与交流中看见师幼的共同成长。

问题是行动的方向,研究的开始,在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不断思考、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吴文化田野研学活动的开发研究才能更深入,研学中的幼儿才能在真正的自由、自主、愉悦的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与创造。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参考,2010(2):2-3

[2]汪丽.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