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荆州市委党校
摘要: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更是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关键支撑,当今世界经济政治进入动荡变革期,包括粮食等产品在内的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保障粮食安全重要性愈发突出,为此要深刻剖析当前的粮食安全现状,并打好“科技牌”和“人才牌”,筑牢我国粮食安全根基。
关键词:粮食进口 粮食安全 贸易保护主义
作者简介:张宁,1995年2月生,湖北石首人,硕士研究生,中共荆州市委党校教师。
1.不断深化的粮食安全内涵
对一国而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粮食是否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只有粮食基本自给的国家,才能在粮食安全方面掌控主动权,进而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掌控大局,尤其是对拥有14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更是极为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强调粮食安全重要性的相关论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乎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始终是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大经济安全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在当前人多地少水更少的现实国情下,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不仅推出了常态化的支持和保护政策,而且在《国家安全法》(2015年颁布)中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的价值维度不断拓展,从简单的数量安全再到多元性的生态安全、品质安全以及健康安全等等,从追求"吃得饱",演变为追求"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等更高的层次,这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当前影响粮食安全的方面
(1)粮食进口方面
一是进口依存度高,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21年的数据达到了1.6亿吨,进口金额为748.09亿美元,出口数量为331万吨,出口金额为17.64亿美元,进口数量是出口的近50倍,进口金额为出口金额的42倍。2021年,我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进口量同比增加2527.3万吨,而当年粮食总产量为68285万吨,这表明,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在这其中,大豆的进口依存度高达85.5%。2021年我国进口大豆进口9651.8万吨,而大豆产量仅有1640万吨。
二是进口集中度高,我国四大粮食品类进出口结构上,玉米、大豆处于单边进口状态,对进口依赖程度大,而小麦产量较高,处于净出口状态,稻米的进出口产量大致持平。其中,我国大豆进口不仅依存度高,集中度也很高,2021年大豆进口量为国内产量的近5倍,而从美国进口量为我国国内产量的1.6倍,巴西为3倍,两者占据了我国大豆进口量的百分之90以上,可见,国内对大豆存在严重的进口依赖性,且进口市场单一。另外,除水稻外,我国主要粮食的进口中高度集中在美国、乌克兰、巴西等6个国家,从上述6国进口的粮食占我国所有粮食进口数量的93%(2021年数据)。
三是部分肉类进口需求扩大。粮食的一大重要用途是牲畜饲料,同时,肉类也是我国重要进口产品。近年以来我国肉类进口依赖度逐年升高,以2020年数据为例,我国牛肉产量为672.4万吨,进口则达到了211万吨,进口量与国内产量比值达到了0.32,2017年仅为0.11,猪肉产量为4113.3万吨,进口则达到了430.36万吨,进口量与国内产量比值达到了0.11,2017年仅为0.02。可见,对于我国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国内产量是供不应求的,具体而言,我国对牛肉进口依赖程度最大,对猪肉进口需求最多,受潜在的全球粮食供应影响,我国肉类进口预期也会受到影响。
(2)粮食出口方面
随着近几年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长以及国家贸易的飞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出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机制来保护自身利益,同时,在美国301法案的带动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直指中国。以玉米为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的玉米采取了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和评估程序,使得相关质量技术标准、环保标准更为严格,借此以微生物超标、农药化肥残留超标、品质不达出口国标准、相关证书不齐全、包装不合格等各种原因对中国出口玉米实施扣押或召回处理,从而对中国玉米出口贸易行为进行打压,以此实现抑制贸易增长、降低出口数量、保护本国玉米产业的目的。另外,2020年4月份以来,许多国家宣布粮食禁运,其中不乏欧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曾与我国粮食出口企业有着良好贸易关系,此种国际化境下,"走出去"对于我国粮食企业而言,也遇到了较大阻力,抑制了粮食生产力的发展。
(3)粮食生产方面
首先,我国的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面临较多生产压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引致用地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积相较于10年前减少1.13亿亩,使得人地矛盾更为突出。2020年我国人均仅有1.36亩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耕地质量较差,坡度在2度以上的耕地占43%,地块细碎化明显,较难开展机械化种植;其次,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时空分布不均。我国人均水资源不仅少,仅达到世界的1/4左右,而且利用效率低,有效利用农田灌溉水比率低于0.6,同时时空分布不均衡,秦岭-淮河及以北地区,仅占全国18.28%的水资源,但该区域产出了全国的59.2%的粮食产量,一方面是水资源南多北少,另一方面粮食种植不断北向迁移,两者并存加剧了农业用水矛盾;再次,我国农业长期存在着"小农户、大市场"的格局,农业经营规模小限制了农业现代化,人多地少、规模化程度低、也不利于粮食依靠规模化种植来增加产量;最后,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增加传统要素投入来获得粮食增产,科技创新的贡献份额较低。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容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其粮食增产效应将难以为继。同时,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当前育种对粮食单产提升仍然有限,仅能达到45%左右,就品种而言,有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的是小麦、水稻,而玉米、大豆育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坚定不移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一要强化科技支撑。在制约粮食安全的关键科学问题上精准发力,不仅要对接好国际科学前沿,在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上加强引领,也要做好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好当下粮食生产的问题。要以全产业链的视角做好围绕粮食生产,开展协同攻关,以确保粮食丰产、优质,对于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要大力开展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另外提升相配套的农机农艺、智慧农业等,促进粮食生产循环链不断完善,使得粮食生产的产业链不断延长,粮食生产效益链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得到保障。
二要加大人才培养。人才队伍是否高质量,不仅在根本上关乎着确保粮食安全,也保障着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持续提升。同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开始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广大小农户在其带领下,也逐步融入现代农业。要开展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培训,辅以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加大力度培育新型农民,重点关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对粮食生产技术如育种、栽培、植保等技术的传授,同时补齐加工、流通、贸易等方面的短板,以满足现代粮食生产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