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淮河流域战国楚文化元素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0
/ 2

探索淮河流域战国楚文化元素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陶莎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淮南,232000

摘要:淮河流域战国时期楚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但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性应用尚显不足。本文在系统梳理战国楚国宫廷乐舞与民间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的基础上,提出将其特色元素融入声乐舞蹈课程教学、开设专题赏析课程、举办创作表演实践活动等策略,以期丰富音乐教育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淮河流域;战国时期;楚国音乐;高校音乐教育;传承创新

引言

战国时期,地处淮河流域的楚国音乐文化高度繁荣,形成了涵盖宫廷乐舞和民间音乐的多元化格局。楚国音乐无论是在乐器形制、演奏技法,还是在曲式风格、审美情趣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作品如《楚辞》《九歌》更是光耀后世、备受推崇。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优秀的音乐遗产在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传承和弘扬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坚守民族性、地域性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音乐元素有机融入现代音乐教育,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淮河流域战国时期楚国音乐文化概观

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在继承商周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楚地风土人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从总体看,可从宫廷乐舞和民间音乐两方面加以考察。 在宫廷乐舞方面,楚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乐官制度和乐舞表演体系。据考古发现,郢都宫廷设有専门的乐官机构,下辖众多乐工。楚国宫廷乐舞不仅在重大庆典、宴飨中不可或缺,日常宫廷生活也少不了音乐点缀。从出土的青铜编钟等乐器看,其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显示出宫廷礼乐的隆重。楚辞作品如《九歌》以诗配乐,呈现出宫廷乐舞气势恢弘、想象瑰丽的特点,堪称战国宫廷乐舞的代表。在民间音乐方面,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地区民歌、巫祝歌舞等类型丰富多样。宋玉《对楚王问》所记载的鄂州汉阳地区流行的《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国中属而和者”的民歌,反映出当时楚地民歌传唱之广泛[1]。此外,楚地流行的巫祝乐舞和丧葬音乐,如巫祝歌舞、击鼓鸣佾、弹筝鼓瑟等,成为后世荆楚地区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战国楚地民间音乐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综上所述,无论是楚国宫廷乐舞,还是楚地民间音乐,都显示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是先秦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音乐文化遗产,对于丰富当代音乐创作、拓展音乐教育内容大有裨益。

二、淮河流域战国楚文化音乐元素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1. 将楚地民歌、歌舞融入高校声乐、舞蹈教学

楚地民歌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歌舞形式丰富多样,是当代声乐、舞蹈教学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楚地民歌的音乐特点,如音域宽广、音色明亮、节奏自由等,编创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以最具代表性的《阳阿薤露》为例,这首楚地民歌旋律曼妙婉转,饱含男女对歌、互诉衷肠的深情,演唱时需游弋多变的声线和委婉动人的情感,非常适合作为高校声乐练习曲。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演唱中领会楚地民歌的艺术神韵,感受其质朴、亲切、深情的魅力。此外,在舞蹈教学方面,楚地歌舞所蕴含的女性柔美、男性劲健的审美情趣,动作舒展大方、情感细腻丰富的艺术特点,也为当代舞蹈教学提供了丰富养料。教师可提炼其间的典型动作元素,如女性舞蹈中的“折腰”“螓首”“微躬”“手如柔荑”等,融入中国古典舞的编创[2]。同时,楚地歌舞组合灵活多样、意境优雅飘逸的特点,很值得在舞蹈教学中汲取与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传统歌舞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其优美动人的魅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民族文化自信。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将楚地民歌、歌舞融入高校声乐、舞蹈课程,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传承能力,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开设专门课程,系统传授楚文化音乐知识

战国楚国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其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艺术之精湛,堪称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作为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有必要开设专门课程,以期对楚国音乐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阐发。一方面,可开设“战国楚国音乐史”必修课,系统讲授楚国音乐的发展脉络、重要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帮助学生从历史纵深中把握楚乐风骨。如重点分析屈原、宋玉等楚国著名乐人的创作实践,解读《九歌》《楚辞》等传世佳作的艺术价值,揭示战国楚乐的发展规律和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可开设“楚地民歌民乐赏析”选修课,侧重从音乐理论角度分析楚地民歌、说唱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等要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领悟不同地域民歌的独特韵味。如重点剖析楚地民歌婉转多姿的旋法、自由灵活的节奏等,对比分析楚地说唱音乐与中原说唱的异同,以小见大地呈现楚地音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在丰富、生动的实例分析中,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更能提炼传统楚乐的表现手法,汲取宝贵的创作养料。此外,还可开设“楚文化与音乐”专题讲座,从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等宏观视角解析楚地音乐的丰富内涵。通过探讨楚文化对音乐创作的影响,阐发音乐在楚人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等,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以文化的眼光审视传统音乐。通过系统、深入、多维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全面把握楚国音乐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也能深刻领悟其文化精髓,自觉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振兴民族文化的时代重任。

3. 举办富有楚文化特色的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知行合一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楚乐”教学、彰显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高校可立足自身文化积淀和地缘优势,以楚文化音乐元素为核心,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究传统、再创经典的热情。如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举办“楚风雅韵”主题音乐会,集中展示师生在楚地音乐挖掘、整理、再创方面的学习成果。既可请学生自编自演富有楚地风情的合唱、器乐、舞蹈作品,也可邀请楚地民间艺人同台演出、切磋交流,用生动活泼的艺术实践诠释“楚乐”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又如举办“寻根楚地·乐动青春”系列采风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楚地民间,探访非遗传承人,体验浓郁的楚地音乐生活,用心倾听、用情感悟传统音乐的前世今生。既可分赴楚地各地采录民歌、戏曲唱段,也可拜师学艺、学习楚地器乐演奏技法,在与艺人“零距离”接触中感悟音乐之美,提升文化素养。高校还可定期举办楚地音乐创作比赛,围绕荆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主题,鼓励师生创作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各类音乐作品[3]。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屈原《九歌》、宋玉《高唐赋》等楚辞元素,从楚地神话传说、史籍文献中汲取灵感,力求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在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使楚文化这一“根”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焕发出绚丽的时代光彩。

结束语

淮河流域战国楚国音乐是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瑰宝,以其厚重品格、瑰丽想象、真挚情感打动着一代代人的心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楚国音乐元素,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陶冶艺术情操,也有利于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需要我们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楚文化元素的时代表达,以学贯中西、继往开来的胸襟,谱写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田可文.楚文化与汉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解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0(04):25-33+108+7.

[2]龚倩,成莹.当代楚乐舞探索的有力支撑——评《楚文化概要》[J].中国教育学刊,2020(07):131.

[3]李飞.声乐类巴楚传统文化的音乐特色分析[J].当代音乐,2016(0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