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分析。方法:利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我院于2021年6月-2023年6月接收的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整体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护理后,对比两组满意度,研究组为97.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5%(P<0.05);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方面,研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效果确切,后续应大力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是脑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病变,其破裂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医疗紧急情况,伴有高致残率与致死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已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Endovascular Coiling)作为一项微创治疗方法,因低并发症发生率与良好疗效而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案之一。尽管动脉瘤栓塞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护理对于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然而,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护理面临多重挑战[1]。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措施,分析其对患者恢复的影响,并提出优化的护理策略,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体会。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接收的80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40例。其中,参照组男12例,女28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36岁,年龄均值为(56.25±2.95)岁。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5岁,年龄均值为(56.69±2.24)。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试验。
纳入标准:(1)患者必须通过脑血管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年龄在18岁及以上,性别不限;(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4)无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能够配合完成研究所需的所有评估。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相关调查分析;(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3)患者语言沟通存在障碍;(4)患者若对研究中使用的任何药物成分有过敏史,则应排除在外,以避免过敏反应。
1.2 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遵循医院手术后护理流程,提供基础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助,依据医嘱实施术后恢复指导。
研究组实施整体化护理策略,其具体内容包括:(1)个性化健康教育: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需求和理解能力。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材料,如书面资料、视频及演示,确保信息准确且易于理解。定期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解答疑惑,并适时更新教育内容,以适应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变动。(2)心理干预:利用心理评估工具(例如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定期检查患者的内心状况。实施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与治疗措施,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技巧等。组建互助小组,促进患者间交流心得,强化彼此情感支持。(3)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依据患者术后的恢复状态及医生指导,订制个性化初期活动方案。内容涵盖床上运动、坐立练习、站立稳定操练及渐进式行走训练。与物理治疗专家协作,保证康复训练过程的安全与成效。(4)离院规划与后续追踪:编制详尽的离院指南,涉及用药管理、复查预约、家庭护理指示等。安排定期回访,透过电话或门诊方式监控患者恢复状况,即时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
1.3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对比数据应用软件SPSS 2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参照组满意度为75%,研究组满意度为97.5%,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详细记录于表1中。
表1 参照组与研究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一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参照组 | 40 | 20 | 10 | 10 | 30(75%) |
研究组 | 40 | 31 | 8 | 1 | 39(97.5) |
X2值 | - | - | - | - | 8.5375 |
P值 | - | - | - | - | 0.0034 |
2.2 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比较
研究组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详细记录于表2中
表2 参照组与对照组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分析(±S)
组别 | 例数 | 术后的住院时间(d) | 术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分) |
参照组 | 40 | 5.78±2.17 | 82.21±3.03 |
研究组 | 40 | 3.68±1.21 | 96.21±3.61 |
t值 | - | 5.3456 | 18.7868 |
P值 | - | 0.0000 | 0.0000 |
3 结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其特性表现为脑动脉壁局部异常膨胀,形成囊状结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动脉硬化、血管壁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动脉瘤常见于脑动脉的交汇点,特别是在前循环动脉,如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部位[2]。由于动脉瘤壁脆弱,易因血流压力增加而扩张,最终可能导致破裂出血,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此乃严重医疗危机,可导致患者经历剧烈头痛、意识混乱乃至死亡。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标是预防破裂和复发,治疗手段包括外科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3]。介入栓塞术通过血管内途径,使用弹簧圈等材料填塞动脉瘤腔,从而阻断血流,减少破裂风险,因其微创性,已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4]。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术后护理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整体化护理模式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应用。整体化护理模式超越了传统的生理护理范畴,强调对患者心理、社会和精神需求的全面关注。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家庭和社会支持的整合等措施,旨在促进患者全面恢复。与常规护理相比,整体化护理更加注重患者个体差异,提供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护理服务。
研究揭示,参照组满意度为75%,研究组满意度为97.5%,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此外,研究组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后的护理对于患者恢复至关重要。整体化护理模式通过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改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患者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 黄华东,黄海能,李传玉,等. 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联合Smart Mask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诊疗中的应用[J]. 右江医学,2023,51(2):109-114.
[2] 张少杰.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变研究[D]. 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23.
[3] 许方卫,薛艳,刘磊磊,等. 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3):377-380.
[4] 郑卜毅,王守义.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比较[J]. 浙江临床医学,2023,25(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