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如何行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8
/ 2

针灸如何行气

李毅峰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天津   300050

摘要

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行气”是针灸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它指的是通过针刺使经气得以顺畅流动,从而缓解病痛、恢复机体功能。本文旨在探讨针灸如何行气,包括行气的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估,并引用相关文献加以佐证。

引言

针灸疗法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根植于中医的经络学说与气血理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而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其中,“行气”作为针灸治疗的核心机制之一,对于理解针灸疗效、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气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灵枢·本神》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气是推动人体脏腑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针灸治疗中,调节气的运行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经络上气血汇聚之处,是针灸治疗的主要刺激点。《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强调了针刺穴位时,必须使气至病所,方能达到治疗效果。

二、针灸行气的具体操作方法

得气是针灸治疗的第一步,指针刺后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表明经气已至。[1]《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后,需进一步通过手法使气行至病所,即行气。行气,是指在针下得气基础上,医者运用的特定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称为行气。行气的目的在于,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针刺得缺后要行气,使气至病所,气至前有效。施用各种促使经气运行的针刺手法,统称行气法。行气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为(1)提插法:针刺得气后,将针体上下提插,以促使经气上下传导。提插幅度宜小,频率适中,以免损伤组织。(2)捻转法:将针体左右捻转,以促使经气向四周扩散。捻转角度不宜过大,速度应均匀。(3)循经推气法:针刺得气后,术者以手指沿经络循行方向轻轻推按,引导经气向远端传导。此法需患者密切配合,集中精神体会针感变化。(4)呼吸配合法:在行气过程中,可嘱患者配合呼吸,吸气时进针或捻转,呼气时出针或放松,以增强行气效果。

行气前需辨别患者体质及病情虚实,施以相应的手法。如《灵枢·官能》所言:“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行气手法应轻柔而有力,避免粗暴操作造成损伤。行气过程中需患者密切配合,集中精神体会针感变化,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针灸行气的临床应用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瑰宝,其在治疗肩周炎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疗效。特别是黄帝内针这一传统技法,通过精准地针刺肩髃、肩髎、肩贞等关键穴位,巧妙地激发了人体经络的内在活力,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的加速,从而有效缓解了肩部的剧烈疼痛,并显著提升了关节的活动度。郭少卿等学者[2]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深入探索了经络别通法针刺对肩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仅能够显著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还能极大地促进肩关节功能的全面恢复,让患者在疼痛缓解的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同样,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中,阳陵泉、腰阳关、足三里等穴位被广泛应用。这些穴位的刺激,犹如一股温暖的溪流,贯穿经络,行气活血,疏通了受阻的经络通道,极大地改善了病变区域的血液循环状况。随着血液循环的加快,神经根的水肿和压迫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腰腿疼痛及运动功能受限的问题也随之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当针灸疗法与推拿、拔伸、中药等传统疗法相结合时,能够产生出更为显著的协同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加全面且高效的康复体验[3]

针灸行气疗法的应用领域远不止于此,它还广泛地渗透到了颈椎病、中风后遗症、面瘫等多种复杂疾病的治疗之中。通过精妙地调节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使阴阳得以平衡,针灸疗法达到了扶正祛邪、治病防病的深远目的。例如,李闯[4]的研究便揭示了归芎活血行气汤与针刺疗法联合使用的独特优势,这种联合治疗方式显著增强了活血行气的效果,促进了组织代谢的活跃,进一步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状况,为神经根周围的水肿找到了有效的缓解途径,极大地减轻了颈部肌肉的酸痛感,提高了整体的治疗效果。此外,联合治疗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红细胞的异常聚集,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从而减轻了血管的阻力,优化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再如阴雨[5]的研究,则聚焦于“行气散瘀”针刺法在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这项研究发现,该针刺法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提升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并有效缓解眩晕、乏力等多种临床症状。更为显著的是,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血清中5-HT的含量也有所增加,这为进一步探索针灸治疗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四、疗效评估与前景展望

针灸行气的疗效评估可通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体征变化、生活质量提高等多个维度进行。对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可通过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测量、生活质量量表等工具进行量化评估。同时,可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价针灸行气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针灸行气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未来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神经电生理、影像学等,进一步揭示针灸行气的生理机制。同时,针灸与其他疗法的结合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形成更加完善的综合治疗方案。此外,针灸行气的国际化推广也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五、 结论

针灸行气作为针灸治疗的核心机制之一,在调节气血运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得气与行气的具体操作方法,针灸能够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综述了针灸行气的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迎红,李敏,郭义,等.针灸治病,气调而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03):104-106.DOI:10.13593/j.cnki.51-1501/r.2014.03.104.

[2]郭少卿,金鹰,赵钰琦,等.针刺对肩周炎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及临床效果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07):83-86.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4.07.019.

[3]杨文平.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15):148-151.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4.15.040.

[4]李闯.归芎活血行气汤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02):213-215.

[5]阴雨.“行气散瘀”针刺法对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的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药大学,2023.DOI:10.27368/d.cnki.gtzyy.2023.00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