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载人  向美而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8
/ 3

以乐载人  向美而行

王艳

单位: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四小学校   

【摘要】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应更注重让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全面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 在实践中感知音乐美  在教学中彰显人文性  在创新中提高音乐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音乐课程应“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应更注重让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全面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为此,我在立足音乐审美改进教学手段、注重细节紧抓音乐的人文性、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得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音乐美。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同时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吸引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模仿与学习,从而提升审美能力。例如在五年级《苹果丰收》与《丰收的节日》教学中,课前我有针对性地观看了一些朝鲜族舞蹈与新疆舞视频,发挥自己舞蹈特长认真学习了这两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课堂上改变了常规学唱歌曲先听范唱,然后识谱、模唱的教学步骤与方式,而是通过让学生观看与模仿我的舞蹈动作,学习这两个少数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拍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新疆舞的灵动与朝鲜舞的优雅,领悟歌曲音乐的韵律美。在反复模仿学习动作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与表演欲望得到满足,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将歌曲旋律牢记于心,使得接下来的学唱歌曲环节水到渠成。因为在舞蹈中我围绕两首歌曲各自具有的附点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节奏设计了相应的动作,使得歌曲的重难点得到很好地突破,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这两堂课体现了音乐的审美与实践巧妙结合,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长期将学生拘泥在封闭式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曲谱知识的学习或是对二声部、三声部等进行周而复始的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我们除了课内教学,还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促进学生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为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充足的保障。比如,在学习《春天来了》这首歌曲时,我就将学生带到校外的绿色田野中,开展“寻找春天”的课外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来感受春天来了的变化,如小草探出脑袋、清泉叮咚作响、花朵竞相开放、小鸟满天飞舞……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去亲身体会春天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加深了学生生活体验。在正式学习歌曲时,学生也就能入情入境,真实感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二、关注音乐学科特点,在突出音乐特点中彰显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展现,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人文属性。这个概括起来,要抓住两点:
    首先,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我们今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承音乐文化时出现的问题。因为在十年课程改革中,老师们有一个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文学的才是文化的,音乐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在讲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包括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必须要赋予音乐之外的文学语言来解释它。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例如,我们在听一段苗族音乐、一段维吾尔族音乐或者一段拉丁美洲音乐的时候,音乐里包含了不同的玄法、不同的调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音乐当中包含了那些不同文化身份的创造者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他们是用音乐向听者阐述一种文化。所以音乐是处在大文化当中的,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和语言文字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其次,人文性还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地区、不同创作者以其不同的文化身份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作品。我们听到的中华民族的音乐,是由中华民族的人民和作曲家创作出来的,具有文化价值和作用。所以,人文性也需要体现民族精神,从人类学、音乐学的角度来说,音乐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环境中,由不同文化身份的人来创作的,并不说是“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每种音乐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我们今天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传承、演习和学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例如:三年级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的前两个乐句要求唱出草原牧民的自豪感,孩子们用明亮的嗓音容易唱好这两个乐句,但是接下来的两个乐句却需要有一些变化,为了指导唱好歌曲的力度变化与休止符节奏,在唱“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眼里喜在心。”这一乐句时,先提问:“小草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学生回答“矮矮的、细小的、绿绿的……”老师接着问:“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唱才能保护好草原上的小草呢?”学生答:“轻轻的、短促的……”接下来老师用轻柔短促的声音做了范唱,孩子们在充分理解歌词内容与聆听老师范唱的基础上唱好了中间两个乐句,较好地表达了歌曲的情感,这样的学习引导方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特点,更突出了歌曲的人文性。同样,在教学五年级歌曲《迷人的火塘》过程中,针对歌曲内容体现的亲情,我创设了围着火塘表演的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火塘的温暖,进一步感知火塘的温暖也意味着亲情的浓烈。在教学三年级歌曲《妈妈的心》过程中,在课前制作了PPT,其中包括天安门升国旗、奥运会运动员的拼搏、以及万里长城等等表现祖国强大的画面视频,孩子们在学唱歌曲时,通过观看视频画面,充分理解歌词内容,从中体会歌曲中的爱国情怀,从而用歌声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关注细节,并用多种方式巧妙地处理细节,引领学生在感受音乐的美好时体会作品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性,潜移默化地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塑造高尚的精神品质,最大程度地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目标。

三、不断创新,发展个性优势,培养创造精神。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和发现。”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创编学习,给学生个性展示的空间,为他们创造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学了歌曲后,要求学生自己表演,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交往中,大显身手。有的几个同学凑在一起编舞蹈;有的给曲子伴奏;有的甚至编成歌舞组合。唱歌有特长的可以自己编歌词唱,舞蹈有特长的同学创编出舞蹈,节奏感好的同学自己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各显神通。
    此时,喜欢唱的人唱,喜欢跳的人跳,喜欢吹的吹,喜欢敲的人敲,但要求有是所创新的。这样一来,整个教室顿时沸腾了,课堂气氛非常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看见了自己的特长,同时发现了别人的特长,体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我们共同创造才能有这么美的感受,才会共同提高,从而培养集体创造精神。

四、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切实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1、教学方式多样,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认真把握教材,按音乐学科特点传授知识,同时也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方式,通过聆听、感悟、体验等多种策略使学生的模仿力与创造力不断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欣赏课《樱花》 过程中,摆脱常规音乐欣赏课的初听感受作品情绪,复听讨论作品结构等较单一的上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和计算机设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图片资料,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听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奏)的《樱花》;利用口风琴吹奏主题熟知并体会旋律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同时训练了乐器的吹奏技能。让学生学跳两组日本舞蹈动作,更全面的感受来自日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以知识技能为隐线,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音乐知识。另外,利用媒体音响设备反复聆听音乐的变化,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

2、对音乐学习形式进行拓展,融合学科内容。
    将音乐教学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学科充分融合,促使音乐教学与生活更加贴近。比如说,在《粉刷匠》的教学中,可将美术与音乐这两个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据歌词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美术创作,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将其中的场景进行描绘,有利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并充分意识到音乐的作用,通过对生活进行描述,抒发情绪,表达内心的情感。

3、评价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这是一种区别于规范评价程序的非正式评价。更值得重视的是,音乐课堂上教师使用的口头评价还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在音乐课堂中,学生演唱歌曲时,教师往往只会用“好,唱的不错。”“唱的不是很好,还需努力。”这样模棱两可的话语进行口头评价,没有继续指出学生演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使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还有的老师滥用所谓的激励性评价,整堂课中都是“棒棒棒,你真棒!”“表扬他!”等所谓的激励评价,掌声不断,赞声不停。很可能使学生对教师的真诚度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们首先要规范教师的评价,确保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比如“你唱的真好,如果声音能再响一点就更好了。”“唱的真棒,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等,这样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缺点,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其次,要积极探索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一是利用“音乐小擂台”不断加分。开学初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新的考核标准:每节课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音乐小擂台”的展示,根据表演水平进行适当加分,一直加到学生认为满意的等级或分数为止。二是自选强项展示。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差异性,评价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表现出自己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特长,在自我展示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请家长对学生进行赏评。新课标中要求每学期学生须背唱几首歌曲。对此,可要求学生回家后,挑选二至三首自己在学校学会的歌曲背唱给家人听,然后再请家长用文字来评价自己孩子的演唱,还可以及时和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将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手机视频播放表演画面,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表达自己的分析、评价。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充分说明,要想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作为教师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敢于创新与变化,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发挥音乐课堂最大的育人功能,最大化地提升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总之,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意味着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教师只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寻找音乐之美,人文之美,最大限度地实现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以音乐的名义陪伴学生生命的成长才是音乐课程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

2.《中小学音乐教育》